導語
浙江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化學科學與工程前沿》發表重要成果,成功開發出一種高效雙金屬催化劑(NiRu/SiO?),可在溫和條件下將廢棄聚乙烯(PE)塑料高效轉化為高價值液態燃料,同時將甲烷生成量降低69%。這一突破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推動塑料化學回收技術的工業化應用。
背景:塑料污染的困境與回收挑戰
聚乙烯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塑料(占比36%),但其化學結構穩定(僅含C-C骨架),傳統方法難以高效降解。填埋或焚燒不僅污染環境,還造成碳資源浪費。近年來,氫解技術因反應條件溫和、產物可控而備受關注。然而,現有貴金屬催化劑(如釕、鉑)雖能實現聚乙烯高效轉化,但液態產物產率低(通常不足50%),且會生成大量低價值甲烷(占氣體產物50%以上)。如何平衡催化活性與產物選擇性,成為塑料回收領域的核心難題。
研究亮點:雙金屬催化劑的創新設計
浙江大學王凱歌團隊提出“雙金屬協同”策略:以二氧化硅(SiO?)為載體,通過分步浸漬法引入非貴金屬鎳(Ni)與貴金屬釕(Ru),形成Ni-Ru合金結構。這種設計巧妙結合了兩種金屬的特性:
- Ru的高活性:負責吸附氫分子并解離為活性氫原子,觸發C-C鍵斷裂。
- Ni的調控作用:通過電子轉移改變Ru的表面性質,抑制末端C-C鍵過度斷裂,減少甲烷生成。
實驗表明,NiRu/SiO?催化劑在250℃、3 MPa氫氣的溫和條件下,液態產物(C4-C45)產率高達83.1%,較傳統Ru/SiO?催化劑(65.5%)提升27%。更關鍵的是,甲烷產率從25.9%驟降至10.4%,降幅達69%,且液態產物碳鏈分布向重質組分偏移(如蠟狀產物C23-C45占比46.5%),大幅提升產物的工業價值。
機理揭秘:為何雙金屬催化劑更高效?
研究團隊通過多種表征手段揭示了雙金屬協同的深層機制:
- 合金結構:X射線衍射(XRD)和透射電鏡(TEM)證實Ni與Ru形成合金,Ru的晶格間距因Ni嵌入發生偏移,改變了活性位點的電子環境。
- 氫吸附增強:氫氣程序升溫脫附(H?-TPD)實驗顯示,NiRu催化劑表面氫覆蓋率更高,促進反應中間體脫附,避免其進一步分解為甲烷。
- 丙烷脫附實驗:NiRu催化劑對丙烷(C?H?)中間體的氫解活性顯著低于純Ru催化劑,證明其能“攔截”過度分解路徑,保留長鏈產物。
“這就像一把智能剪刀,”論文第一作者張向坤比喻,“傳統催化劑會無差別剪斷塑料分子鏈,而雙金屬催化劑能選擇性地剪斷特定位置,盡可能保留長鏈結構。”
工業潛力:從實驗室到規模化應用
該技術的優勢不僅體現在高效和環保,還具備工業化潛力:
- 成本降低:鎳的引入減少貴金屬釕的用量,催化劑成本下降。
- 條件溫和:反應溫度(250℃)和壓力(3 MPa)遠低于傳統裂解工藝(通常需400℃以上),能耗更低。
- 產物高值化:液態產物可直接用作燃料或化工原料,而低甲烷產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研究團隊進一步驗證了催化劑的普適性。以正二十烷(C??H??)為模型化合物時,NiRu催化劑同樣表現出對長鏈產物的選擇性保留,證實其機制適用于多種聚烯烴塑料。
未來展望:塑料循環經濟的催化劑
“這項研究為塑料‘升級回收’(Upcycling)提供了新方案,”王凱歌教授表示,“下一步將優化催化劑穩定性,并探索其在混合塑料廢料中的應用。”目前,團隊已與多家環保企業合作,推動該技術的工程放大試驗。
隨著全球“禁塑令”推進和碳減排需求激增,這項技術有望成為塑料循環經濟的關鍵拼圖,助力實現“零廢棄”目標。正如《自然》雜志此前的評論:“塑料不是敵人,低效的回收體系才是。未來屬于那些能將廢塑料變為資源的創新技術。”
來源: 化學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