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蟻“入侵”我國!它跟紅火蟻有關系嗎?
4月8日,《農業科學學報》在線發布的一篇論文稱,已經在中國境內發現入侵害蟲小火蟻。該預警已經依規上報,研究報告也已在學術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農業科學學報(英文版)》)公開發表。我國外來物種入侵現狀如何?防治手段有哪些?
“小”小火蟻危害大 破壞作物也傷人
此次發現的小火蟻是和紅火蟻具有相近破壞力的入侵螞蟻物種,也是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最具破壞力的100種入侵物種之一。
“和紅火蟻一樣,小火蟻也原產于南美,并且正在迅速向世界各地擴散?!比A南農業大學紅火蟻研究中心的博士生陳思琪向記者介紹,“小火蟻的學名譯名是金刻沃氏蟻,并不是真正的火蟻。之所以被稱為小火蟻,是因為它像紅火蟻一樣會通過蜇刺讓人產生疼痛感,但體型要小得多?!?/p>
“小火蟻的毒液會造成很大的麻煩。”該研究中心的陸永躍教授進一步解釋,被其叮咬的人類、家畜和動物有可能會患上點狀角膜病變,威脅健康。據國外研究,小火蟻的活動會破壞生物多樣性、阻礙旅游業、降低農業生產力,造成巨大的生態和經濟損失。
▲小火蟻工蟻標本。(圖片來源:華南農業大學紅火蟻研究中心)
據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許益鐫教授介紹,研究人員通過形態學鑒定和DNA條碼技術(匹配度達99.5%以上),確認了采集到的樣本確實是小火蟻無疑。
“現在,我們只是記錄到了小火蟻的入侵現象,還沒有確定這只是一個偶發事件,還是已經定殖,也不能確定其他地區有沒有小火蟻入侵?!痹S益鐫表示,“一般來說,任何一種外來有害生物一旦被發現,往往已經經歷了傳入與成功建群甚至擴散的階段,相關部門應該加強該種入侵螞蟻的植物檢疫、分布范圍與危害程度調查、生物生態學特性研究、監測與防控技術開發等,以積極應對小火蟻對我國社會與生態安全的威脅?!?/p>
我國已立法防范外來物種入侵
中國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些年來,幾乎每年都因外來入侵物種產生上千億元的經濟損失。除小火蟻和紅火蟻外,我們熟悉的小龍蝦、福壽螺、水葫蘆等均是造成嚴重危害的外來入侵物種。
▲小龍蝦(左上)、福壽螺(左下)、水葫蘆(右)
《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并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防范生物入侵刻不容緩,2021年4月15日,在第六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到來之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正式施行,明確規定防范外來物種入侵與保護生物多樣性。
但防范外來物種入侵絕非易事。因外來物種入侵具有時滯現象,外來物種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性進化之后才能出現大規模擴張,所以許多生物入侵事件難以被人們很快察覺。
用簡單的方式來理解,外來物種入侵有三個必備要素:一、本地不產,經自然途徑擴散或被人類有意或無意引入;二、在野外存活,并建立種群、世代繁衍;三、入侵成功后,威脅本土種及當地生態系統,同時可能對農林牧漁業生產、人類健康等造成損害。
“罪行”罄竹難書
破壞生物多樣性、威脅農林牧漁業生產、影響人類健康……外來物種入侵的“魔爪”伸向了各個領域,“罪行”罄竹難書。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然而,世界生物多樣性正面臨著諸多方面的威脅,其中生物入侵被認為是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減少的第二大原因,僅次于棲息地被破壞。
入侵動物導致的生物多樣性減少相對容易理解,它們憑借出色的捕食能力和繁殖力“傲視群雄”,迅速擠占生態位,與本地種競爭資源,同時依靠“聯姻”逐漸同化本地種。
那么,入侵植物如何“霸凌”本土植物?事實上,它們實現“霸凌”有一個殺手锏——化感作用。
化感作用是指植物向外釋放一些化學物質來抑制鄰近植物生長和發育的現象。“危害較大的豚草、三裂葉豚草、紫莖澤蘭等外來入侵植物都具有較強的化感作用。它們通過產生一些排他性的化合物,影響或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優先在當地獲得資源,從而達到入侵目的?!北本煼洞髮W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全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道。
依靠化感作用這一“殺手锏”,外來入侵植物實現了“損人利己”的愿望,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單優勢群落。本地植物被這些外來入侵植物占據了生態位,導致植物種類減少,想一想節日期間原本花團錦簇、百花爭艷的花壇,變得只剩下孤零零的一種花是一種怎樣的景象。
同時,植物種類的減少還可能造成動物多樣性降低。不同的昆蟲所食植物的種類有所差異,如果只剩下一種植物,很可能許多昆蟲就會面臨找不到食物的困境,從而導致動物多樣性降低,進一步影響生態。
在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之上,外來入侵物種還會對農、林、畜牧業造成危害。以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中名列首位的紫莖澤蘭為例,其擁有龐大野心,不僅排擠和取代當地物種,而且進一步擴張,入侵農田和林地,同農作物爭奪陽光、水分、養分,造成農作物減產,同時對茶樹、桑樹、果樹造成影響,釀成重大經濟損失。
▲珍稀水鳥黑翅長腳鷸在淺水中漫步
不僅是植物,“心狠手辣”的紫莖澤蘭連動物也不放過。其花粉會引起馬患氣喘病,其植株內含有芳香和辛辣的化學物質,以及一些有毒物質,牲畜誤食后可引起中毒或死亡。
面對肆虐的外來入侵物種,人類也無法“獨善其身”,因不少“入侵者”能通過各種方式危害人體健康。豚草和三裂葉豚草所產生的花粉是引起人類花粉過敏的主要病原物;海洋生物藻青菌的毒素通過食物網進入人體,使人中毒;人被紅火蟻叮咬后,皮膚可出現紅斑或水皰,對其過敏者可出現休克甚至有性命之憂;舞毒蛾的入侵間接導致萊姆病的暴發……
▲萊姆病病原體伯氏疏螺旋體在多種宿主體內完成生活史(圖片來源:NCBI)
建立黑白名單 防患于未然
外來入侵物種的“累累罪行”,讓人們進一步認識到防治生物入侵的重要性。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全儒認為:防重于治,因為生物入侵一旦形成,想要治理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且即使如此,也很難做到完全消除。因此,加強入境檢疫,避免入境游客或國際郵包中夾帶的外來入侵物種進入,嚴格守好國門至關重要。
我國作為遭受外來入侵物種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應加強對外來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的研究,收集有害生物的發生及其流行信息,充分了解和掌握外來有害生物發生、擴散和傳播等情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旦發現重要外來有害生物侵入,可以做到快速準確的檢測,及時上報相關部門,發布預警通報。
“在自然保護地,有專門的巡護員進行監測,常能相對早一些發現入侵物種。然而在無人管理的區域,只能定期組織相應的外來入侵種監測工作,很可能錯過‘將入侵物種扼殺在萌芽里’的好時機,所以對于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已經出現的入侵物種,可以廣泛地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它們、認識它們,一旦發現可盡快匯報?!敝袊茖W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解焱談道。
另外,外來物種的有意引進也不容忽視。目前,我國已公布了四批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建立起“黑名單”制度。然而生物入侵存在時滯現象,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我們才能發現外來物種的“真面目”,所以部分暫未在“黑名單”里的生物依然入侵風險很高,無法防微杜漸。
有些外來物種引進時短期達到了較好的效果,但卻造成了更大危害,得不償失:
在崇明東灘引進互花米草,最初是為了促進泥沙沉積,保護河堤、維持陸地。由于互花米草的根特別長,且橫向生長,可以把沙子固定住,避免被襲來的海浪帶走,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隨著其發展,其開始對河岸許多本土的蘆葦和植物造成嚴重的威脅,破壞了濕地中固有的自然植物群落的演替進程,嚴重改變了濕地本土植被的空間分布格局。
互花米草也對所在區域的動物造成了影響。對此,解焱談道:“曾經的沙灘是沙蠶等動物們的家園,但被互花米草侵占后,它們無法生存下去,漸漸消失。同時,以這些小動物為食的各種鳥類也失去了獵物,海灘邊也再難看到它們取食的身影?!贝送?,互花米草也給當地的漁民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崇明東灘的互花米草(圖片來源:華東師范大學)
因此,應考慮建立“白名單”制度,將經常引入且被證明沒有造成入侵風險的外來物種納入其中。“白名單”中的物種,原則上可以引入。對于既不在“白名單”之中,又不屬于“黑名單”的物種,需“一事一議”。對此,解焱表示:這些非黑非白的“灰名單”物種,引入前需要嚴格評估,即看其是否具有入侵物種的特質,并根據其特性進行打分,超過一定分值就不可引入。如分值滿足引入條件,可允許少量引入并做好監測,證明確實無害后才準許引入。
三種方式“治”入侵物種
雖然我們希望能夠將所有外來入侵物種拒之門外,但難免有“漏網之魚”。對于已入侵的外來物種,也不能聽之任之,而是要積極治理。
對于外來入侵植物的“治”,傳統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采用物理防治,簡單來說就是“拔”,即借助人工或機械的方式將入侵植物拔除、鏟除。但也不可亂拔,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時機,在種子結實前完成拔除。一旦開花,必須馬上拔除,到結果實以后再拔反而變成了幫倒忙,幫助了入侵植物進一步擴散。然而即使選擇在正確時機拔除,也無異于揚湯止沸,因為生態位依舊空缺,只要入侵植物“一息尚在”,此后依然可能卷土重來。
第二種選擇化學防治,即利用除草劑殺滅外來入侵植物。但在殺滅的過程中,可能導致土壤、水源污染,從而造成新的生態環境問題。
第三種借助生物防治,即引入外來入侵植物的天敵,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很可能無意間造成新的生物入侵。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對于外來入侵植物的防治策略,在劉全儒看來,生態防治是治理生物入侵的最優選擇。首先需要在正確的時機拔除外來種,隨后選擇當地植物進行替代種植,用多年生植物代替一年生植物,用木本植物代替草本植物。通過替代種植,恢復生物生態,借助自然植被來排擠外來入侵植物。雖然效果可能并非立竿見影,但若干年后,成效就會慢慢顯現出來,當地的生態也會逐漸恢復到近乎未被破壞前的樣貌。
合理資源化利用
讓入侵物種“戴罪立功”
在各種治理方式之余,不少人提出了對外來入侵植物進行資源化利用。例如,將入侵植物加工制作成禽畜飼料、肥料,或作為染料的原料等。但在資源化利用前,要認真進行調研,選擇更有利于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的利用方式。
研究發現,外來入侵物種水花生的腐殖化系數為0.18,是一般綠肥的2~4倍,1公頃施15噸鮮草水花生漚制的綠肥水稻比常規施肥增產300~450千克/公頃,比施同等量氯化鉀多增產150千克/公頃。黃頂菊單原料可提取制作黃色染料,黃頂菊與蓼藍以不同比例混合可做不同綠色染料。
▲黃頂菊(上)與蓼藍(下)
這些資源化利用的方式固然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也要小心其中的危險。劉全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道:化肥廠和染布廠若想選擇外來入侵物種作為原料,一定要認真進行前期調研,確定周圍入侵植物總量是否支持運行。如果后期為補充原料自行種植外來入侵植物,反而是本末倒置。
人們常說“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其實某些外來入侵植物亦是如此,它們在一些特殊地區反而可能對生態有益。如紫莖澤蘭有富集鉻、鎘、鉛、鋅等重金屬的能力,可以作為重金屬污染地區的一種理想修復植物;水葫蘆根部對水中的銀、汞、砷、鎘等金屬離子和其他的一些有害物質(如含氰物質)具有極強的吸附能力,并能降低生活污水中的BOD(生化需氧量)值,可用于處理多種重金屬污染水體和生活污水。
生物入侵愈演愈烈,并非一國一城之過,責任需全人類共擔。防治生物入侵更是一場持久戰,每個人一個微小的行為都可能影響其中的一環,引發蝴蝶效應。
在采訪中,楊紅珍也表示:“公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對阻止外來物種入侵十分重要。所以,必須加強針對生物入侵內容的教育和宣傳,讓人們了解生物入侵的危害,建立新的生物安全防護道德規范,進一步規范自身行為,使每個人都認識到自己擔負著控制外來物種入侵的責任?!?/p>
▲根據《刑法修正案(十一)》相關規定,外來物種的隨意引入、放生和丟棄,將會涉嫌犯罪(圖片來源: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
TIPS:“行善或為惡”,放生不是你想放就能放
在我國,放生之事古已有之。放生者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不殺生的目的,但違反生態學規律的盲目放生,反而很難實現這一目的。不僅是因為適應了被豢養的動物缺乏野外生存能力,而且被放生的動物很可能因自身習性或帶菌等原因,危害同區域其他生物。
放生食物鏈中更高級別的物種,可能危害其他物種,如放生肉食魚類可能危害其他魚類生存。同時,放生的物種身上可能攜帶各種各樣的細菌和病毒,很容易傳染給原生物種,引起疾病和死亡。
因此,進行科學放生至關重要。首先,在物種選擇上要挑選本地原生物種,不能是外來物種,更不能是人工飼養的動物。其次,要控制放生數量,不能對原生物種造成沖擊。再次,要把握好放生地點與時機,選擇在生態環境條件好的地區(最好是已規劃的指定放生地點)放生,時機安排在動物生長發育最旺盛的季節。最后,放生動物前務必要經過檢驗檢疫,確保其不攜帶疾病和病菌,且放生后要跟蹤觀察,必要時實施救助。
來源: 北京科技報社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