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防暑,冬防鼠!”這句俗話說的是在炎熱的夏季,人們應當采取措施預防暑熱,而在冬天,由于野外食物減少,氣候寒冷,鼠類會潛入居民住宅過冬,為流行性出血熱(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又稱腎綜合征出血熱(HFRS)這種傳染性極強的鼠傳播疾病的高發創造了條件。流行性出血熱是一種分布范圍廣、發病數多的傳染病,尤以亞歐大陸北部及東部高發[1],而我國又是流行性出血熱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尤其在東北、華東、中南和西南等地區最為高發,每年我國的發病數占世界發病總數的70%以上[2]。

1.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熱?

流行性出血熱也叫腎綜合征出血熱,是一種由漢坦病毒科正漢坦病毒屬的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國HFRS疫情主要由漢坦病毒的兩個亞種漢灘病毒(HTNV)和漢城病毒(SEOV)引起[3],這兩種漢坦病毒不同亞型的病毒種各自具有嚴格單一固定的嚙齒動物宿主,他們的主要宿主動物分別是黑線姬鼠和褐家鼠,因此我國的疫區也可分為姬鼠型、家鼠型和混合型三類[4]。我國流行性出血熱疫情的季節性明顯,呈雙峰趨勢,每年春季(4月至6月)和秋冬季(10月至次年1月)為發病高峰期,其中春季高峰為小高峰,也是家鼠型發病高峰,發病率最高在5月或6月,因為此時正是鼠類繁殖的高峰期,食物充足,鼠類種群密度提升,導致出現發病小高峰;秋冬季高峰為大高峰,由于氣溫下降老鼠進入人類居住區和農民秋收進入野外勞作,人們和黑線姬鼠、大林姬鼠等接觸增加,導致姬鼠型發病顯著提高,發病率最高在11月。混合型疫區則兼具兩者特點,春季和秋冬季均有流行,但以優勢鼠種的季節性特征為主[5-6]。

2.出血熱的發現、傳播及表現

流行性出血熱最早的記載可追溯至1932年的中國東北,當時被稱為“孫吳熱”“黑河病”,病死率高達30%。但當時的科學家并未能發現其病原體。直到1978年,韓國科學家李鎬汪首次分離出漢坦病毒,才揭開其神秘面紗。通過進一步的研究明確了流行性出血熱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途徑:

1.接觸傳播:人類被鼠類咬傷或破損傷口接觸帶病毒的鼠類排泄物或血液后導致感染。

2.消化道傳播:進食被鼠類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源,病毒通過口腔黏膜進入體內。

3.呼吸道傳播:吸入含有病毒的鼠類排泄物塵埃,病毒通過呼吸道黏膜侵入。

4.垂直傳播:孕婦感染后可通過胎盤將病毒傳給胎兒并可能導致流產死胎。

5.螨媒傳播:革螨和恙螨作為媒介,在鼠間傳播病毒,或在特定條件下叮咬人類,有可能導致人類感染。

人在感染漢坦病毒后,大多表現為隱性感染,少數出現發熱、出血、腎臟損害等癥狀。潛伏期4-46天,一般為7-14天,以兩周多見。典型出血熱患者會有“三紅”和“三痛”的癥狀即面部、頸部、胸部皮膚潮紅和頭痛、腰痛、眼眶痛,還會出現球結膜充血、眼瞼水腫、皮膚出血點等癥狀。一般出血熱病程分為5期: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一般輕癥患者只表現為發熱期、多尿期和恢復期,而重癥患者的前三期會出現重疊并出現嚴重的中毒癥狀和高熱,病情變化快并可能導致死亡[7]。

3.不能掉以輕心的流行性出血熱現狀

我國一直都是受流行性出血熱影響最嚴重的國家,20世紀90年代每年我國流行性出血熱發病人數在4萬-6萬例,1995年更是達到62754例的峰值。近年來,隨著防控措施的加強,發病率有所下降,自2010年以來,每年流行性出血熱的發病人數降至1萬例左右[8-9]。隨著出血熱疫區疫苗的推廣,近三年發病率進一步降低,維持在每年5000例左右。但我們仍不可掉以輕心,東北、華北等地區依然是高發區,且病例范圍不斷擴大,新疫點不斷出現,一些老疫區也出現反彈跡象,野外職業人群如農民、林業工人等發病率仍然很高,周期性波動依然存在,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圖源:Pixabay

4.如何預防流行性出血熱?

流行性出血熱病程長、恢復期長,一般出血熱患者在病后3~4周進入恢復期,恢復期一般在1-2個月,而重癥患者的恢復期可能長達3-6個月,給患者和其家庭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預防流行性出血熱至關重要。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防鼠滅鼠:流行性出血熱是一種通過鼠類傳播的疾病,因此防鼠滅鼠至關重要。在家庭里要封堵通往外界的通道如門窗、下水道等縫隙,并使用擋鼠板和防鼠網。定期清理雜物堆物,使用密閉垃圾桶,減少老鼠棲身之處和食物來源。在一些·重點場所如飯店后廚、食品倉庫等使用捕鼠工具捕鼠滅鼠,鼠患嚴重的老舊街道小區可經專業人員指導有防護的投放鼠藥誘殺老鼠。

2.注意食品衛生:家中儲藏的食品要在封閉環境保存,避免鼠類污染,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避免接觸可能被鼠類污染的物品,勤洗手,食物和水需煮沸消毒。

3.注意個人防護:在野外工作時應注意穿長袖、長褲并將袖口、褲腳扎緊,佩戴防護手套,避免皮膚直接接觸可能攜帶病毒的物體,被劃傷時需要及時處理傷口并消毒,減少感染風險。

4.及時接種疫苗:流行性出血熱疫苗是預防該病的重要手段,它適用于16-60歲的人群[10],尤其是東北、華北等高發區的居民和野外職業人群,應主動接種出血熱疫苗。疫苗全程共接種三針次,前兩針間隔14天,為基礎免疫,第三針為加強免疫,需在基礎免疫后1年后進行。在流行地區,流行性出血熱疫苗是國家擴大免疫規劃疫苗,免費對高風險人群提供接種服務。接種后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保護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參考文獻:

[1]楊曉娟,王文瑞.我國腎綜合征出血熱研究進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4, 14(7): 50-53.

[2]鄭兆磊.山東省腎綜合征出血熱流行特征與疫源地現狀分析[D].山東大學,2019(09).

[3]汪娟,馮玉亮,周興余,周久順,.2018—2022年四川省流行性出血熱流行特征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24,(08):923-931.

[4]鄭兆磊.山東省腎綜合征出血熱流行特征與疫源地現狀分析[D].山東大學,2019(09).

[5]鄧雪飛.2004-2021年中國腎綜合征出血熱報告病例流行特征分析及2020-2021年江西省鼠傳出血熱相關病毒流行現況研究[D].貴州醫科大學,2023(02).

[6]曹云賢.山東省腎綜合征出血熱流行特征及影響因素的時空分析[D].山東大學,2023(01).

[7]李蘭娟,任紅.傳染病學(第9版) [ 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 92-101.

[8]鄧雪飛,杜珊珊,黃曉霞,王芹,李阿茜,李川,孫麗娜,蕪為,李昊,劉鐵柱,田婷婷,王世文,梁米芳,李德新,謝春,李建東,.2004-2021年中國腎綜合征出血熱報告病例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23,(01):70-74.

[9]郭綬衡,高立冬,.1991~2005年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腎綜合征出血熱流行情況分析[J].預防醫學論壇,2007,(04):359-361.

[10]中華預防醫學會感染性疾病防控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高志良,王貴強,連建奇.腎綜合征出血熱防治專家共識[J].傳染病信息,2021,34(3):193-201212

供稿單位:重慶科普作家協會
撰稿:重慶市永川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王鵬見習醫師、王亞副主任醫師、鄒靜波主任技師
審核專家:李涵斌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