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廢水處理技術突破:低能耗高效脫氮,絲狀細菌成“關鍵功臣”

導語
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今天,污水處理廠的能耗與脫氮效率矛盾日益突出。傳統工藝需消耗大量能源,且難以應對低碳氮比污水。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與日本東北大學聯合團隊在《環境科學與工程前沿》發表重磅研究成果:通過AnMBR-NF-PDA耦合工藝,成功實現污水中化學需氧量(COD)和氮的高效去除,總氮去除率突破90%,能耗降低44.8%。這項技術不僅破解了低碳污水脫氮難題,更讓絲狀細菌從“麻煩制造者”逆襲為“核心功臣”,為全球污水處理行業提供了低碳轉型新范式。


傳統工藝遇瓶頸:高能耗、低效率催生技術革命

傳統污水處理依賴“硝化-反硝化”工藝,需消耗大量氧氣和碳源,處理1毫克氨氮需4.57毫克氧,且總氮去除率不足85%。而新興的厭氧氨氧化(Anammox)技術雖節能,卻對水質波動敏感,易受有機物干擾。

研究團隊獨辟蹊徑,將厭氧膜生物反應器(AnMBR)、**完全硝化(NF)部分反硝化-厭氧氨氧化(PDA)**三大單元創新耦合:

  1. AnMBR單元:通過厭氧發酵將COD轉化為甲烷,同步將有機氮轉化為銨態氮(NH4+),COD去除率高達96.7%。
  2. NF單元:在好氧條件下將NH4+完全氧化為硝酸鹽(NO3?),為后續反應提供穩定底物。
  3. PDA單元:利用絲狀細菌將NO3?部分反硝化為亞硝酸鹽(NO2?),再由厭氧氨氧化菌(AnAOB)將NH4+與NO2?直接轉化為氮氣,實現“一步脫氮”。

通過調節進水比例,系統在COD/NO3?-N比為3.44時達到峰值性能:COD總去除率97.3%,總氮去除率86.1%,且無需外加碳源。


絲狀細菌逆襲:從污泥膨脹元兇到脫氮“橋梁”

傳統觀念中,絲狀細菌常引發污泥膨脹,被視為運行障礙。但本研究首次揭示:特定絲狀菌(如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竟是PDA單元的“秘密武器”。

關鍵機制解析

  • 精準控碳:通過調控原水比例,絲狀菌將NO3?轉化為NO2?后“戛然而止”,避免過度反硝化消耗碳源,為AnAOB提供穩定底物。
  • 顆粒化助推:絲狀菌形成網狀骨架,促使污泥顆粒直徑從300微米增至528微米,沉降速度提升45%,系統穩定性大幅增強。
  • 基因級證據:宏基因組分析顯示,絲狀菌高表達硝酸鹽還原酶基因(NarGHI),而亞硝酸鹽還原酶基因(NirK/S)活性受抑,確保NO2?高效積累。

實驗中,絲狀菌豐度達31.59%時,系統脫氮效率提升至90.14%,證實其“橋梁作用”不可替代。


三大突破點:低成本、低能耗、高兼容性

  1. 能耗直降44.8%:AnMBR回收甲烷能源,PDA單元利用原水碳源,相比傳統工藝減少氧氣消耗1.89毫克/毫克氨氮,綜合能耗降低近半。
  2. 抗波動性強:NF單元徹底消除氨氧化不徹底的風險,即使進水COD波動(62.6-102.2 mg/L),系統仍保持穩定運行。
  3. 污泥減量30%:顆粒化污泥減少剩余污泥產量,配合甲烷回收,系統碳減排潛力顯著。

對比現有工藝(見表2),AnMBR-NF-PDA在同等處理規模下,無需外加碳源,總氮去除率較傳統工藝提升10%,較單一Anammox工藝穩定性提高50%。


從實驗室到現實:技術落地挑戰與前景

目前,該技術已在西安某中試基地連續運行12個月,處理規模達10噸/日。團隊負責人李倩教授指出:“下一步將攻關低溫適應性,目標在15℃下維持80%脫氮效率。”

應用前景展望

  • 城市污水處理:特別適合低碳氮比(C/N<3)污水,可節省藥劑成本40%。
  • 工業廢水處理:食品加工、制藥等高氮廢水處理場景潛力巨大。
  • 資源回收:甲烷回收可滿足處理廠20%自用電需求,實現“以廢產能”。

結語:污水處理進入“精準控菌”時代

從“厭氧氨氧化”到“絲狀菌調控”,這項研究顛覆了傳統污水處理的微生物管理理念。當技術瓶頸轉化為創新跳板,污水處理不再只是環保課題,更成為能源回收與碳中和的關鍵一環。未來,隨著AnMBR-NF-PDA工藝的規模化應用,碧水藍天的愿景或將加速照進現實。

科學家寄語:“微生物是污水處理的‘無名英雄’,讀懂它們的語言,就能解鎖綠色未來的密碼。”——李倩教授團隊

來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