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斌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主任醫師
審核:田蓓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 主任醫師
我國是胃癌大國,在所有腫瘤中,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占第二位和第三位。
胃癌是多種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與地域有關。在全球范圍內,約40%的胃癌病例源自我國,同時,日本與韓國的胃癌發病率也相對較高。
第二,與飲食習慣有關。例如,頻繁攝入腌制食品、剩菜、剩飯,這類食品通常含有高濃度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在合適的酸度、溫度、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亞硝胺,而亞硝胺是一種明確的致癌物質。此外,經常食用燒烤類食物也會增加胃癌風險,因為燒烤食物中含有多環芳香烴,這同樣是一種明確的致癌物。
第三,與吸煙有關。西方國家近端胃癌的發病率比我國要高一點。研究發現,近端胃癌的發生可能與胃食管反流、吸煙有關。
第四,與遺傳因素有關。比如家族中有胃癌患者,會增加其子女或后代罹患胃癌的風險。
第五,與生活條件有關。比如生活水平較高,常吃新鮮的蔬菜、水果、肉類,吃新鮮的食物可能是一個良好的保護性因素。生活條件相對差一些的國家或地區,能攝取到新鮮食物的概率較低,胃癌的發病率可能也會相對高一點。所以生活水平的高低也會影響胃癌的發病率。
第六,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幽門螺桿菌會破壞胃黏膜的保護層,容易出現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反復損傷和修復的過程,會增加癌變幾率,胃潰瘍癌變幾率基本在1%-5%之間。
第七,與癌前病變有關。癌前病變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不同類型的胃息肉癌變幾率是不一樣的,發現胃息肉應該去正規醫院診治。慢性萎縮性胃炎出現腸上皮化生、重度非典型增生,說明已經到了癌前病變的程度。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以上這些因素均與胃癌的發生有關。
早期胃癌一般很難通過癥狀來發現,因為早期胃癌一般沒有什么癥狀。
胃是一個囊袋狀的結構,上面與食管相接,下面與十二指腸相接。幽門和賁門這兩個結構相對來講空間比較小,是小管狀的,中間是一個“大袋子”,也就是胃體。腫瘤如果長在幽門或賁門部位,隨著腫瘤增長,可能會影響進食。比如腫瘤長在幽門,食物無法排空到十二指腸,就會覺得肚子脹;腫瘤長在賁門,吃東西時食物下不去;腫瘤長在胃體部,因為胃體部體積相對較大,腫瘤長到一定體積之前,可能不容易出現癥狀。有時會覺得有點輕微消化不良、腹脹、腹痛,這都是一些非特異性的癥狀。所以胃癌不容易通過癥狀早期發現。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怎么能早期發現胃癌?篩查非常重要,比如血清學檢查、消化道造影檢查、電子胃鏡檢查等,在沒有癥狀前可能發現一些小的或相對早期的胃癌。以下這些人群應定期做胃癌篩查。
首先,年齡是一個重要因素。對于沒有腫瘤家族史、消化道腫瘤家族史或婦科腫瘤家族史的人群,通常建議在40歲開始進行消化道腫瘤篩查,包括胃鏡和腸鏡檢查。若存在腫瘤家族史,則篩查年齡應適當提前5-10年,尤其是家族中存在早發性胃癌或腸癌的情況。如果直系親屬中的胃癌或腸癌發病年齡在七八十歲,這多屬散發型,與遺傳的相關性較小。而當直系親屬在五六十歲時即患有胃癌或腸癌,這種早發型病例與遺傳的關系更為密切,因此建議其后代直系親屬應盡早進行篩查。
第二,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比如慢性萎縮性胃炎,有胃息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群,這些人群做篩查的頻率要高一點,篩查也要做得早一點。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