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遇熱瞬間變硬、降溫后又能“秒回”柔軟的智能材料嗎?這種科幻感十足的材料,正是科學家們近年來致力研發的熱致硬化水凝膠。它能在高溫下化身“鋼鐵俠”抵御沖擊,冷卻后又變回“皮膚”般柔軟,堪稱未來柔性機器人、自適應護甲的理想材料。然而,傳統熱致硬化水凝膠有個致命缺點——降溫恢復太慢,動輒需要30分鐘以上,嚴重限制了實際應用。
近日,東華大學武培怡、孫勝童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研究成果,提出一種“高熵相分離”策略,成功將熱致硬化水凝膠的恢復時間從23分鐘縮短至28秒,同時保持其遇熱變硬的核心性能!這項突破如何實現?背后的科學原理又是什么?讓我們一探究竟。
1 熱致硬化水凝膠:遇熱變硬的“矛盾體”
傳統材料(如塑料)遇熱會變軟,但熱致硬化水凝膠卻反其道而行——溫度越高,硬度飆升。其秘密在于材料內部的鈣離子交聯網絡:常溫下,聚合物鏈松散纏繞,材料柔軟可拉伸;加熱后,鈣離子與羧酸根結合更緊密,聚合物鏈脫水收縮,形成致密的玻璃態結構,硬度瞬間提升數百甚至上萬倍。
然而,這種“硬漢模式”也存在代價:降溫時,致密的玻璃態結構需要重新吸水溶解,過程極其緩慢。就像一塊壓縮餅干泡水,外層吸水膨脹后,內部仍干硬難化。傳統水凝膠恢復需半小時以上,完全無法滿足即時響應需求(如軟體機器人快速變形)。
2 高熵設計:給玻璃態結構“松松綁”
研究團隊從高熵材料中汲取靈感。所謂“熵”,可理解為系統的混亂度。高熵合金等材料因原子排列高度無序,性能遠超傳統材料。團隊將這一理念引入水凝膠設計:在聚合物網絡中嵌入親水單元(如丙烯酰胺),打亂鈣離子交聯簇的緊密堆積,形成拓撲結構更松散、相界面更大的“高熵玻璃態”。
打個比方,普通玻璃態像緊密堆疊的積木,拆解費力,而高熵結構像積木間插入了小球,留出更多縫隙,拆解時一推即散。實驗中,添加20%丙烯酰胺的優化水凝膠,在80 oC下硬度仍能飆升760倍,但恢復時間僅需28秒!
高熵相分離熱致硬化水凝膠的工作原理
3 性能實測:柔軟與剛韌的“一鍵切換”
常溫性能:添加丙烯酰胺的水凝膠柔軟如皮膚,可拉伸20倍并快速回彈,貼合各種彎曲表面。
高溫性能:遇熱后秒變“超硬材料”,承載1公斤重物毫無壓力,抗沖擊性能提升至474 J/m。
快速恢復:降溫時,高熵結構加速吸水溶解,28秒內從玻璃態恢復柔軟。
熱致硬化水凝膠的力學性能
科學意義:為智能材料設計開新路
這項研究不僅解決了熱致硬化水凝膠的軟化恢復難題,更提出了“高熵相分離”這一普適性策略。通過調控材料微觀拓撲結構,未來可設計更多快速響應、性能可調的智能材料,例如自適應護甲(遇撞擊瞬間硬化,日常柔軟舒適),軟體機器人(熱觸發快速變形,執行復雜任務),可編程織物(隨體溫調節硬度,提供動態支撐)等。
來源: 《中國科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