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是師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但由于人員密集、接觸頻繁,容易成為傳染病傳播的高發地。流感、水痘、手足口病、諾如病毒感染、結核病等傳染病一旦暴發,不僅影響學生健康,還可能造成停課、教學秩序混亂等問題。因此,掌握科學的防控知識,建立有效的預防機制,是保障校園健康安全的關鍵。

一、校園常見傳染病及特點

(一)流行性感冒(流感)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飛沫(咳嗽、打噴嚏)和接觸傳播。

主要癥狀:高熱(38℃以上)、頭痛、肌肉酸痛、乏力、咳嗽、咽痛等。

高發季節:冬春季。

易感人群:學生、教職工,尤其是免疫力較低者。

(二)水痘

傳播途徑:空氣傳播(飛沫)、直接接觸水皰液或污染物。

主要癥狀:皮膚出現紅色斑疹→水皰→結痂,伴發熱、瘙癢。

高發人群:未接種疫苗的兒童,易在班級內快速傳播。

(三)手足口病

傳播途徑:接觸患者唾液、糞便或被污染的物品。

主要癥狀:手、足、口腔黏膜出現皰疹,部分患兒伴低熱。

高發人群:5歲以下兒童,托幼機構需重點關注。

(四)諾如病毒感染

傳播途徑:糞-口傳播(如接觸被污染的食物、水源或嘔吐物)。

主要癥狀:突發嘔吐、腹瀉、腹痛,易在食堂、宿舍等集體環境暴發。

特點:傳染性極強,少量病毒即可致病。

(五)結核病

傳播途徑:空氣傳播(患者咳嗽、打噴嚏產生的飛沫核)。

主要癥狀:持續咳嗽2周以上、午后低熱、夜間盜汗、體重減輕等。

高發人群:密切接觸者、免疫力低下者。

特點:潛伏期長,早期癥狀不明顯,需特別關注集體生活環境中的防控。

(六)流行性腮腺炎

傳播途徑:飛沫傳播。

主要癥狀:腮腺(耳垂下方)腫脹、疼痛,可能伴隨發熱。

并發癥:少數患者可能出現睪丸炎、腦膜炎等。

二、傳染病防控措施

(一)個人層面

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至少20秒,尤其是飯前便后、接觸公共物品后。
科學佩戴口罩:流感、結核病、腮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高發期,建議佩戴口罩。

避免交叉感染:不共用毛巾、水杯等個人物品,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肘部遮擋。

增強免疫力:合理飲食,多吃蔬菜水果,保證充足睡眠,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身體抵抗力。

接種疫苗:流感疫苗、水痘疫苗、手足口病疫苗等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二)校園管理

定期消毒:教室、宿舍、食堂、衛生間等場所每日清潔消毒,門把手、課桌椅、樓梯扶手等高頻接觸區域重點處理。
保持通風:每天開窗通風≥3次,每次≥30分鐘,減少病毒在密閉環境中的傳播,對預防結核病尤為重要。
食品安全管理:食堂嚴格執行分餐制,餐具高溫消毒,諾如病毒流行期間加強食品衛生監管。

開展健康教育:通過舉辦講座、主題班會等活動,向學生普及傳染病防治知識,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晨午檢制度:教師或校醫每日檢查學生體溫及健康狀況,發現異常及時隔離并通知家長。
結核病篩查:新生入學體檢應包括結核菌素皮膚試驗(PPD)或胸部X光檢查。

校園傳染病防控需要師生、家長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通過科學預防、規范管理和快速響應,我們可以有效降低傳染病傳播風險,為師生們創造一個安全、健康的學習環境。特別要重視結核病等潛伏期長、危害大的傳染病,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來源: 健康科普大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