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作為人類健康的基本需求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睡眠習慣日益多樣化,睡眠時長也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睡眠時長的異常與多種健康問題密切相關,特別是在中老年人群體中,睡眠過多或過少都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精神障礙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

為了深入探究睡眠時長與健康之間的具體關系,尤其是短睡眠和長睡眠是否通過不同的生物學機制影響健康,復旦大學馮建峰教授及其團隊在Nature Mental Health雜志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揭示短睡眠和長睡眠對健康的不同影響,并找出了其中的因果關系,從而為公眾提供更為科學的睡眠建議。

研究過程與手段

這項研究基于英國生物庫的數據,共納入了60多萬名38~73歲的參與者。為了確保研究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研究采用了多種先進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研究人員根據參與者的睡眠時長,將其劃分為短睡眠組(≤7 h)和長睡眠組(≥7 h),并詳細記錄了各組參與者的平均睡眠時間。為了深入分析睡眠時長與各項健康指標之間的關聯,他們獲取了部分參與者的血液檢測數據、代謝組學數據以及神經影像學結果,以期從不同層面揭示睡眠時長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在全表型組關聯分析方面,研究人員探索了短睡眠和長睡眠與3735個表型變量之間的關系,這一大規模的分析有助于全面揭示睡眠時長與健康問題之間的復雜關聯。

此外,研究還采用了多種先進的研究手段,包括遺傳分析、免疫代謝檢測和大腦結構成像等。他們深入研究了短睡眠和長睡眠群體在遺傳、免疫代謝和大腦結構方面的差異,并通過孟德爾隨機化分析等方法,試圖明確睡眠時長與健康問題之間的因果關系。整個研究過程嚴謹而細致,旨在從多個層面揭示睡眠時長對健康的影響機制。

研究發現

經過嚴謹的數據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復旦團隊取得了多項重要的發現:

1.短睡眠與長睡眠的健康影響差異:短睡眠群體和長睡眠群體在遺傳、免疫代謝和大腦結構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支持了睡眠時間長短通過不同生物學機制影響健康的觀點。

2.短睡眠是疾病的“因”:研究發現,短睡眠更多情況下是疾病的“誘因”。它與失眠、睡眠困難、抑郁情緒、身體疼痛、接受藥物治療的次數增加等相關。同時,短睡眠還與骨骼健康和衰老相關的標志物有顯著關聯,如堿性磷酸酶、維生素D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因此,短睡眠不僅是一個潛在的健康風險因素,更是多種疾病和健康問題的直接誘因。

3.長睡眠是疾病的“果”:相比之下,長睡眠更多是疾病的“結果”。它與多種身體和心理癥狀相關,如白天頻繁小睡、早晨起床困難、步行速度減慢以及身體脂肪比例增加等。在血液檢測中,長睡眠與免疫系統和炎癥反應的標志物,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標志物密切相關。同時,大腦結構分析發現,長睡眠者的海馬體和丘腦體積明顯縮小,而這些腦區正是負責記憶和認知功能的關鍵區域,意味著長睡眠可能與認知功能下降和記憶問題有關。因此,長睡眠是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的一個警示信號。

4.睡眠時長與整體健康評分下降、長期患病率增加相關:無論是短睡眠還是長睡眠,都與整體健康評分下降、長期患病率增加相關,這進一步強調了保持適宜睡眠時長的重要性。

5.遺傳背景的差異:睡眠長短不同的人在遺傳背景上有明顯不同,這為未來針對特定人群的睡眠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

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的最新證實,睡眠時長與健康緊密相連。短睡眠或成疾病誘因,與失眠、抑郁、身體疼痛等癥狀相關;長睡眠則預示健康問題,與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疾病、認知功能減退等后果有關。

睡眠建議

1.保持適宜的睡眠時長:成年人應盡量保持每晚7 h的睡眠時間,避免過短或過長的睡眠。

2.關注睡眠質量:除了睡眠時長,睡眠質量同樣重要。應盡量營造一個安靜、舒適、黑暗的睡眠環境,避免睡前過度使用電子設備。

3.建立規律的睡眠習慣: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有助于調節生物鐘,提高睡眠質量。

4.關注身體健康信號:如果出現失眠、睡眠困難、抑郁情緒等健康問題,應及時就醫,查找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

5.科學干預與治療:如存在睡眠問題,可以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科學干預和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藥物治療等。

參考文獻:LiY,Gong W,Sahakian B.J,et al.Divergent biological pathways linking short and long sleepdurations to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Nature Mental Health(2025).

來源: 康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