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是人類最古老的超級市場,更是應對未來糧食危機的戰略儲備庫。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全球超過16億人直接依賴森林獲取食物,而且這個數字正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持續擴大。
“中央一號文”連續五年強調向森林要食物,今年更是直接明確要求“發展森林食品,豐富森林糧庫”。“森林糧庫”是在大食物觀背景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經濟林食品、林下經濟食品和間接性食品等。森林食物,則是指以森林生態環境下生長的植物、微生物及動物為原料生產加工的各類食品,一般可細分為十大類——森林蔬菜、森林糧食、森林油料、森林果品、森林飲料、森林飼料、森林藥材、森林調料、森林肉食和森林蜜源。
我國擁有林地面積42.6億畝,蘊藏著2000多種豐富的森林食物。2024年,我國各類森林食物產量2億多噸,人均森林食物產量約140公斤,是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農產品,居世界前列。國人膳食結構中,森林食品占比也在不斷增加:當前,我國人均年谷物原糧食用消費量為193公斤、肉類55公斤左右,蔬菜水果合計超過240公斤,水果及干果是居民消費的森林食品中的大頭。
目前,通過立體開發森林資源,構建起以木本糧油為基礎、林特產品為延伸、功能成分為突破的新型食物供給網絡,正在從三個維度重塑全球食物系統。
森林油料:破解油脂供給的結構性矛盾
木本油料單位面積產油效率顯著優于傳統油料作物。以油茶為例,高質量茶園,盛產期畝產茶油可達80公斤,是油菜的3-5倍。我國目前油茶種植面積已達6800萬畝,年產茶油100余萬噸,可替代10%的大豆進口量。國際油棕櫚產業更印證了木本油料的規模化潛力——全球棕櫚油產量占植物油總量的35%,而用地僅占油料作物總面積的5.5%。
另外,木本油料的脂肪酸構成具有獨特優勢:核桃油含12%~15%的α-亞麻酸(ALA),是橄欖油的50倍;油茶籽油單不飽和脂肪酸超80%,耐高溫特性優于普通植物油。
常山縣油茶高效栽培示范基地(王璐攝)
森林藥材**:**中醫藥產業發展的跨界融合
森林是提供藥用資源最主要的生態系統。藥食同源資源的合理攝入可以推動食物供給體系從“飽腹型”向“功能型”轉型。以杜仲葉為例,提取物可制成降壓型功能茶葉、飲料等;桑樹全株開發出桑葉茶、桑葚酵素等系列產品,具有降三高的功效;銀杏葉黃酮類物質是重要的植物源抗衰老食品添加劑。
采用林藥復合系統單位面積經濟產出是純林的2.8-4.5倍,展現獨特價值。在云南普洱,橡膠林下種植陽春砂仁,單位面積收益提升3.2倍,病蟲害發生率降低40%。這種多層種植模式使土地當量比(LER)達到1.78,顯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杜仲紅茶(杜紅巖攝)
*森林果品:***生物多樣性的味覺紅利
通過挖掘森林糧庫中的特色果蔬資源,開辟出一條“生態基因庫—獨特風味—高附加值”的創新路徑。特色果蔬憑借其遺傳多樣性,在惡劣環境中展現出驚人生命力,沙棘可在-50℃至40℃的溫差、pH值9.5的鹽堿地中生長,其根系固氮能力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每年提升0.3%;利用植物種間雜交技術培育出的雜交杏李既有李的酸甜風味,也有杏的宜人香氣,雜種優勢使其相較于傳統杏、李品種也具有更強的抗性,這些自然和人工雜交育種工作為培育抗逆新品種奠定基礎。
杏李早熟品種‘味帝’(李泰山攝)
目前,森林糧庫正以“生態化生產、高值化利用、系統化供給”的優勢,推動食物生產體系從耕地依賴型向生態協同型躍遷。這種轉型不僅意味著食物來源的物理空間的擴展,更代表著人類在生態承載力約束下獲取營養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未來隨著合成生物學、垂直農業等技術的融合滲透,促使森林糧庫有望成為支撐地球生命系統的新型基礎設施。(王璐研究員/中國林科院經濟林所)
來源: 林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