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至,晝夜均,萬物生。這一節氣氣溫的波動與濕度的變化,給關節健康埋下了隱患。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關節運動醫學團隊帶頭人蘇新平教授與羅海恩主任介紹,春分時節,關節疾病容易復發或加重,采用中西醫結合的防護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通過 “外調筋骨、內養氣血”,可以實現對關節的長效保護。

一、春分氣候對關節有哪些影響?

春分時節,冷暖氣流交替頻繁,濕度增加,這使得關節極易受到寒濕的侵襲。低溫與高濕會刺激關節滑膜,使其分泌異常,進而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等病癥。

數據顯示,春分后的兩周內,門診關節疼痛患者增加了約 20%,中老年人群表現得尤為明顯。久坐以及運動不當的人群,關節負擔本身就重,更需要警惕 “節氣病” 的疊加效應。

二、西醫防護:科學運動+精準干預

羅海恩主任關節運動醫學團隊,以 “預防 - 康復” 為核心,提出了春季關節養護策略。

1、關節運動醫學方案

動態熱身:每天進行 10 分鐘的關節拉伸,比如膝關節屈伸、踝關節旋轉等動作,以此增強韌帶彈性。

肌力訓練:靠墻靜蹲,每組保持 30 秒,每天進行 3 組,強化膝關節穩定性。

2、物理防護

遇到寒潮時,使用關節保暖貼,同時要避免空調直吹關節部位。

3、藥物與器械干預

高風險人群:例如有風濕病史的人,可以遵照醫囑服用氨糖軟骨素,以此保護關節軟骨。

關節腫脹者:采用超聲波治療,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腫脹。

數據監測預警:記錄疼痛指數、運動強度等數據,分析早期病變風險。

三、中醫養生:節氣調護與筋骨同養

蘇新平教授融合《黃帝內經》中 “春養肝,肝主筋” 的理論,提出春分關節養護體系:

1、食療固本

驅寒濕:食用生姜紅棗粥(生姜 5 片、紅棗 10 枚),起到溫中散寒的作用。

補肝腎:喝黑豆燉牛骨湯(黑豆 50g、牛骨 500g),滋養筋骨。

忌寒涼:盡量少食冷飲、海鮮,防止脾胃受損。

2、經絡調護

穴位按摩:每天按揉膝眼穴(膝蓋凹陷處)、陽陵泉(小腿外側)各 3 分鐘,以疏通經絡。

艾灸溫經:每周進行 2 次艾灸足三里(膝下四指處),溫補陽氣。

3、起居順應節氣

夜臥早起:順應春分晝夜等長的規律。

午間小憩:午間休息 20 分鐘,緩解關節疲勞。

四、中西協同:破解關節養護難題

團隊創新推出 “三階防護法”,充分結合中西醫優勢:

第一階段(易感期):運用西醫運動醫學提升關節耐受力,借助中醫食療增強體質。

第二階段(發作期):通過西醫藥物控制炎癥,利用中醫針灸緩解疼痛。

第三階段(康復期):依靠西醫康復訓練恢復功能,借助中醫八段錦鞏固療效。臨床驗證,該模式使患者復發率下降了 35%,生活質量評分提升了 42%。

五、春分護關節小妙招

1、晨起三動作

踮腳尖:激活小腿肌肉,為關節提供支撐。

屈膝蹲坐:增強膝關節靈活性。

踏步擴胸:促進全身氣血流動。

2、午間穴位操

拇指按壓:用拇指按壓足三里穴,順時針揉按 36 次。

雙手熱敷:雙手搓熱后敷在膝蓋上,重復 5 遍。

晚間泡腳方:用艾葉 10g 加上紅花 5g 煮沸,用來泡腳 20 分鐘,以此驅寒濕。

專家提醒

羅海恩主任團隊提醒:關節健康至關重要,節氣養護宜早不宜遲。運動醫學讓關節活動起來,中醫調理讓關節溫暖起來,中西合璧的防護體系,既能抵御氣候沖擊,又能修復關節內在損傷,能夠為全年齡段人群提供可持續的健康方案。讓我們用科學的方法順應節氣變化,讓關節在春風中穩健地保持健康。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骨傷三科(關節外科) 張道偉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Wx)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