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二字,承載著力量與希望,更濃縮了中國石化勝利油田60余年的奮斗史詩。自1961年發(fā)現(xiàn)以來,這里累計生產(chǎn)原油超13億噸,占我國同期陸上原油產(chǎn)量的1/5——這意味著,中國每5輛燃油車中,就有1輛的“血液”源自這片土地。
然而,當傳統(tǒng)石油工業(yè)遭遇短視頻時代的認知沖擊,勝利油田不得不直面一個現(xiàn)實:大眾對石油石化的印象,仍停留在“戰(zhàn)天斗地”的老照片里。那些頭戴鋁盔、手握剎把的石油工人形象,雖鐫刻著行業(yè)的榮光,卻也筑起了與公眾的認知高墻。如何打破刻板印象?勝利油田選擇了一條看似“跨界”的路徑:科普短視頻。
一、破圈第一步:從“高精尖”到“接地氣”
油田科普,科普什么?是傳遞石油知識,還是讓更多人看到我們的新技術、新能源、新工藝?答案是肯定的,但遠不止于此。石油石化的科普短視頻不僅是對外展示實力的窗口,更是與大眾建立信任與理解的橋梁。首要任務是主動打破傳統(tǒng)印象,展示石油石化的真實面貌。
石油石化科普短視頻的關鍵在于找到每個技術細節(jié)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超鏈接”。比如關于勝利油田工藝研究所的實驗室科普,鏡頭沒有對準精密儀器,而是聚焦一塊普通海綿。給專業(yè)的石油知識套上了生活的外衣。這種“超鏈接”式表達,讓硬核科技與大眾認知無縫對接。
二、破圈第二步:行話的“重編碼”
“驢頭”“毛辮子”“光感”……這些石油行業(yè)術語曾讓圈外人一頭霧水。團隊通過諧音梗和類比,將其轉化為“聽得懂”的語言。這種“翻譯”并非文字游戲,而是在確保專業(yè)性的前提下,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傳遞。
三、破圈第三步:直播與人才,科普的“雙向奔赴”
1. 直播:讓技術“看得見摸得著”
2025年元旦,勝利油田策劃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科普直播:6路記者深入齊魯石化至勝利油田的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百公里輸運管道,實時展現(xiàn)這項“大國重器”的全流程應用。直播中,平均每分鐘解答一個問題,最終,超30萬人在線觀看。
2. 人才:科普的“靈魂引擎”
組建一支兼具科學素養(yǎng)與傳播技巧的團隊,是勝利油田的破圈核心。做石油石化的科普,真正打動人心的不是流量密碼,而是屏幕背后真實、鮮活的石油人,還有這些故事背后所蘊藏的科學精神和人工智慧。石油石化的科普不是要去說服所有人,而是要讓每個普通人都能夠觸摸得到能源的溫度。
來源: 科普中國星空講壇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