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網上瀏覽時,有沒有刷到過這類新聞:商家竟用二氧化硫對堅果(尤其是開心果)、干貨(像粉絲、銀耳之類)以及一次性筷子進行漂白處理,部分堅果和干貨在檢測中還被發現二氧化硫含量超標。堅果、果干都是直接送入口中的食物,筷子也直接與食物接觸,它們真的能用二氧化硫來漂白嗎?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事兒。
圖片截取自網絡
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在中學化學課本里,二氧化硫(SO?)稱得上是 “明星化合物”。它是一種無色卻帶著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二氧化硫具備較強的還原性,能把一些有顏色的有機物還原成無色物質,因此擁有一定的漂白能力?;叵敫咧谢瘜W課,老師或許做過這樣的實驗展示:將二氧化硫通入品紅溶液,溶液很快褪色,而重新加熱后,品紅溶液又神奇般地恢復原色,這就充分證明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具有可逆性。
正是這些特性,讓二氧化硫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用作漂白劑、防腐劑和抗氧化劑。
二氧化硫在食品中的應用非常廣二氧化硫是一種有毒氣體,同時也是主要的空氣污染物之一。一旦人體接觸過量的二氧化硫,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嘔吐、腹瀉等癥狀,甚至引發哮喘樣反應。
那么,這種有毒物質真的能用于漂白直接入口的食物和筷子嗎?答案是肯定的。
在許多國家和地區,二氧化硫都被列為合法的食品添加劑。例如,自 2025 年 2 月 8 日起施行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 - 2024)中,就有關于二氧化硫作為食品添加劑的相關規定。
二氧化硫及亞硫酸鹽,可作為漂白劑、防腐劑、抗氧化劑添加到食品中。需要說明的是,實際添加到食品中的并非一定是二氧化硫氣體,也可能是亞硫酸鹽等鹽類。不過在檢測時,最終都會通過特定處理,以二氧化硫的殘留量來計算。所以,為了表述方便,后面統一稱二氧化硫。
允許添加二氧化硫的食品種類繁多,年貨中常見的水果干、蜜餞、堅果、腐竹等都在其列。此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面條、餃子皮、餛飩皮、淀粉、白砂糖及其制品,也都允許添加二氧化硫。在葡萄酒和果汁飲料里,二氧化硫還是重要的防腐劑和抗氧化劑。
由此可見,二氧化硫在食品領域的應用極為廣泛。但大家難免心生疑惑,食品中的二氧化硫會危害人體健康嗎?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曾對二氧化硫的安全性展開評估,結果顯示,二氧化硫的每日允許攝入量(ADI)為每公斤體重 0 - 0.7mg。以一個體重 70 公斤的人為例,其每日最大允許攝入量是 49 毫克。這具體意味著什么呢?我們不妨以日常食用量較大的面條來說明。
面條中二氧化硫的最大允許殘留量是 0.05g/kg,也就是 50mg/kg,這就表明,差不多每天要吃 1 公斤的面條,才可能超出最大允許攝入量。況且這還是按照二氧化硫殘留的最大量來計算的,所以大家不必對二氧化硫過于擔憂。
“小作坊”漂白的產品需注意不可否認,正規廠家生產的產品必須遵循《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但路邊小攤販售賣的食品,安全性就難以保證了。
一些不正規的小攤販,其食品來源缺乏可靠渠道,可能未經任何檢測就直接售賣。為了讓食品賣相更好,他們確實有可能使用二氧化硫進行漂白,從而容易出現二氧化硫超標問題。另外,部分黑心商販會對存放過久的堅果食品重新漂白,以次充好,這類食品顯然存在安全隱患。
因此,建議大家購買食品時選擇正規商超,畢竟這些場所需要對所售食品的安全性負責。
用二氧化硫漂白筷子的情況也與之相似。無論是采用硫黃熏蒸,還是用亞硫酸鹽浸泡來漂白筷子原材料,處理完畢后,都應進行后續工序以去除過量的二氧化硫。然而,一些小作坊為了 “節約成本”,往往會省略后續處理工藝,導致制作出的筷子二氧化硫殘留超標。
例如,2010 年央視 “315 晚會” 就曾曝光過用工業硫黃熏蒸和漂白一次性筷子的 “黑作坊”。在使用硫黃熏蒸木材兩天后,工人未對木材進行任何去除二氧化硫的操作,便直接進行削制、拋光,簡單包裝后就推向市場。甚至有些發霉的筷子,經過漂白后也混入其他正常筷子中一起售賣,這樣的筷子二氧化硫超標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為消費者怎么辦?對于食品而言,應對二氧化硫潛在風險的解決方案其實并不復雜。前面已經有所提及,大家在采購食品時,應優先選擇正規商超,切莫因貪圖一時便宜,購買路邊來源不明的產品。畢竟,從正規渠道購買商品,一旦出現質量問題,我們能夠明確維權對象,保障自身合法權益。
相較之下,面對一次性筷子的二氧化硫超標問題,我們能采取的措施確實相對有限。
當拆開一次性筷子的包裝時,若聞到刺鼻的濃烈氣味,這種筷子就不宜再繼續使用了。在衛生條件良好的飯店用餐,建議盡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若是購買食物回家享用,直接使用家中的筷子便是最安心的選擇。
來源: 內容綜合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