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脂肪肝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呈年輕化趨勢。

我們常說的脂肪肝,在醫學上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由于這種疾病常與全身性的代謝紊亂密切相關,因此,最新的指南將其稱為“代謝相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為了方便閱讀,在本文我們就統一簡稱“脂肪肝”。

《代謝相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顯示,過去20年我國成人脂肪肝匯總患病率為29.6%,已取代乙肝等病毒性肝炎成為我國第一大肝病。

從全球的統計數據來看:19.2%的脂肪肝患者體質量指數(BMI)正常,也就是“瘦人”;40.8%的患者 BMI 未達到肥胖標準;在非肥胖或瘦人脂肪肝患者中,39.0% 患有脂肪性肝炎,29.2% 有顯著纖維化。

瘦型脂肪肝代謝紊亂和組織學病變相對較輕,但遠期預后卻相對更差。與肥胖導致的脂肪肝相比,瘦型脂肪肝可能更危險!這提示著我們,對于“瘦人”或非肥胖人群患脂肪肝的問題,需要引起公眾的足夠重視。

在以前,脂肪肝一度被人們認為是“富貴病”:吃得太好了,身體發胖了,挺著大肚皮,就得脂肪肝了。

通常來說,脂肪肝是屬于胖人容易得的病,也就是說肥胖可以引起代謝綜合征,最終導致肝臟的脂肪變。

但是,真的很想問,為什么我這么瘦還會得脂肪肝呢?

這里,醫學上有一個專業術語叫“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俗稱“瘦型脂肪肝”。

圖源:Pixabay

什么是瘦型脂肪肝呢?

在亞洲,瘦型脂肪肝是指,根據BMI被歸類為非超重或非肥胖的瘦人(BMI<23 kg/m2,BMI=體重÷身高2)患有的脂肪肝。

但由于傳統認知偏差,認為營養過剩、脂肪過多才會得脂肪肝,這也使得并不肥胖的人患了脂肪肝后容易被忽視,也因此錯失了早期治療及干預的機會。

為什么瘦人也會得脂肪肝?

1 脂肪代謝紊亂

身型偏瘦的人群可能會因運動量小、熬夜、飲酒、腸道菌群失調、遺傳等因素導致脂肪代謝紊亂,從而引發脂肪肝。

臨床上有很多瘦人不僅患有脂肪肝,同時還會出現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綜合征的表現。盡管這類人群看起來不胖,四肢纖細,實則體內脂肪早就悄悄沉積,表現為腹型肥胖、胰島素抵抗和體脂分布異常等。

2 營養不良

如果是特別瘦的人,還可能會因為營養不均衡,導致體內缺少蛋白質,影響肝臟合成載脂蛋白,即缺乏“搬運工”,無法把甘油三酯轉移出去,進而大量沉積在肝臟誘發脂肪肝。

其次,大多數瘦人喜歡素食,長期吃素導致營養不能滿足機體需求,糖皮質類固醇激素分泌過多,使大量游離脂肪酸釋放入血液、肝臟中,肝內脂肪酸超過肝臟載脂蛋白的轉運能力,即“超載”,那么剩余的脂肪酸便會沉積于肝內,從而引發脂肪肝。

瘦人患脂肪肝可能比胖人患脂肪肝更危險

脂肪肝是一種慢性的肝臟損害,會導致患者肝功能受損。若不及時干預,任其發展,脂肪肝會進展為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如果此時患者還沒有及時診斷并進行有效治療,一旦進展到肝硬化失代償期,肝性腦病、腹水、消化道出血、肝腎綜合征等較為嚴重的臨床表現就會接踵而至,威脅患者生命健康。

有證據表明,非超重脂肪肝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遠高于超重合并脂肪肝和超重未合并脂肪肝人群,這提示我們瘦型脂肪肝的長期心血管疾病危險不容忽視,瘦人患脂肪肝可能比胖人患脂肪肝更危險。

以為脂肪肝前期不痛不癢?

早發現、早干預,脂肪肝可治愈

脂肪肝起病隱匿,早期沒有明顯癥狀,進展也較為緩慢,少數患者可有右上腹輕度不適、肝區隱痛或上腹脹痛、乏力等非特異癥狀,嚴重脂肪性肝炎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黃疸、食欲減退等癥狀,部分患者會出現肝臟腫大癥狀。

大部分患者是在做肝功能及影像學檢查時偶然發現患有脂肪肝,而很多患者即便體檢發現有脂肪肝,也可能覺得不痛不癢,自認為無關緊要,未引起足夠重視,但這是一個誤區,一旦疾病進展至肝硬化、肝癌,帶來的醫療成本和身體痛苦就太大了。

因此,體型過胖者、過瘦者、腹型肥胖者、常年嗜酒者等高危人群需提高警惕,一旦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乏力等不適,需及時至醫院明確診斷,以免延誤治療。

圖源:Pixabay

對于40歲以上未進行過體檢的人群,尤其是有肥胖癥、脂肪肝、糖尿病等家族史的人群,應定期進行健康體檢,做到疾病早發現、早干預。此外,通過測量腰圍、腹圍、腰臀比等簡易方法評估腹型肥胖也是在正常BMI人群中篩查瘦型脂肪肝高危人群的有效手段。

BMI=體重÷身高2。

近期,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成人肥胖食養指南(2024 年版)》指出,我國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圍為18.5kg/m2 ≤ BMI<24.0kg/m2;成年男性腰圍≥90cm,成年女性腰圍≥85cm 可判斷為中心型肥胖。

管住嘴、邁開腿,逆轉脂肪肝指日可待

瘦型脂肪肝發病機制復雜,在診治過程中應同時重視肝臟病變的治療以及糾正全身代謝紊亂。以生活方式干預為基礎的減重治療在瘦型脂肪肝的管理中十分重要。

“假瘦”的腹型肥胖者應減輕體重和腰圍

減輕體重對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的療效優于肥胖型患者;非肥胖型患者體重減輕3%至5%即可達到50%緩解,而肥胖型患者中實現同樣療效需要體重減輕7%至10%。

均衡營養,合理膳食

對于肥胖型脂肪肝患者,需控制總熱量攝入,保證三大營養物質(糖類、脂肪、蛋白質)攝入均衡,多食膳食纖維(蔬菜、粗糧等);

對于營養不良性脂肪肝患者,則不應限制營養物質的攝入,需給予高蛋白(蛋、奶、瘦肉等)、高維生素(蔬菜、水果)食品,另外再配合適量脂肪(堅果、油脂等)和碳水化合物(谷物、薯類等)的攝入。

運動療法

堅持每周5天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每次30至60分鐘,如慢跑、游泳、球類運動、騎車、瑜伽、健美操等,配合每周2至3次的抗阻運動或肌肉訓練促進脂肪燃燒,如深蹲、俯臥撐、舉啞鈴等力量訓練。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

圖源:Pixabay

謹慎用藥

對于伴有代謝異常的瘦型脂肪肝人群,若生活干預6至8周效果不佳,可考慮采取輔助藥物治療,綜合防控腹型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尿酸等危險因素。

但需注意,很多藥物經肝臟代謝,用藥不當容易導致肝損傷,因此需要去正規醫院就診,在醫師指導下合理用藥,切不可相信偏方。

供稿單位: 《肝博士》編輯部

文章來源:《肝博士》2025年第1期

作者: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趙婷婷 賀娜

審核專家: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雷宇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封面圖片來自版權圖庫,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