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脫氧核糖核酸(DNA)到核糖核酸(RNA)再到蛋白質,遺傳學的“中心法則”用3種物質精準而簡潔地描述了遺傳信息傳遞過程。這是所有生命活動調控的基礎。
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發現了新問題。“中心法則”描述的DNA、RNA、蛋白質這3種物質在數量上并沒有和預期的一致。人的蛋白質編碼基因大約有2萬個,但蛋白質的種類卻超過5萬個;在所有的RNA中,98%都是沒有編碼蛋白質的非編碼RNA。新問題引發了新思考:這些不參與編碼的RNA,到底發揮了什么作用?
2012年前后,我和科研團隊發現,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些非編碼RNA在生命活動調控的各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曾參加過“人類基因組計劃”,看到這些研究深受啟發。研究非編碼RNA對了解生命調控的本質不可或缺,這個領域不僅重大,也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熱點。國際上相關研究剛剛起步,中國科學家一定有機會走在前面!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潤生
于是,我萌生了提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的想法。因為該計劃支持某一個領域方向,持續時間長,有利于科研人員厚積薄發產出重大成果。
經過層層遴選,2014年,“基因信息傳遞過程中非編碼RNA的調控作用機制”重大研究計劃立項。科學家們凝練出核心科學問題的4個方向,包括與遺傳信息傳遞過程相關的非編碼RNA,特別是長非編碼RNA基因的鑒定與功能解析;與遺傳信息傳遞相關的非編碼RNA的生成、加工、修飾及代謝機制;非編碼RNA與其他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調控網絡及其結構基礎;非編碼RNA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術。
接下來,在該重大研究計劃的支持下,我國科學家圍繞這些科學問題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攻堅,并且取得了一系列亮眼的成果。
例如,科研人員發現了許多新的非編碼RNA,其中包括os-piRNA、SPA lncRNA、risiRNA、bktRNA等4類新型非編碼RNA,以及內含子自連型、內含子套索型、外顯子—內含子連接型等3種新亞型環形RNA。同時,科研人員還通過一系列研究揭示了它們生成、代謝與行使功能的多種重要分子機制。
這些工作不僅是孤立地發現了一些非編碼RNA,還把這些新發現的RNA歸成不同類別,使原創成果由“點”構成了“面”。
科研人員創建了非編碼RNA研究急需的新技術與新方法,包括15種RNA和蛋白質互作研究新技術以及17種RNA修飾研究新技術。這些原創性技術突破為深入解析非編碼RNA的結構、修飾和功能奠定了方法學基礎,其中多項技術解決了領域瓶頸問題,達到了國際領跑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這些新技術的發展大力推動了非編碼RNA的原創研究進程。原創技術與原創成果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成為我國在這一領域收獲的“硬幣兩面”。
與此同時,科研人員為進一步利用非編碼RNA治療疾病和提高農業生產開展了探索,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為保障我國的國民健康和糧食安全奠定了基礎。例如,在醫學方面,科學家通過建立一套整合組學策略,發現了多個參與調控不同生物學過程的肝癌相關非編碼RNA。
特別是科學家發現了新的基于血清的微小RNA的肝癌標志物,并于2022年成功實現技術轉讓,在臨床上開展應用推廣,主要用于肝癌、小肝癌、早期肝癌、甲胎蛋白(AFP)陰性肝癌的早期診斷。
在農業方面,科學家揭示了非編碼RNA調控水稻光敏不育和生長發育的關鍵作用。圍繞水稻中雄性育性受光照調控的現象,科研團隊在非編碼RNA中尋找答案,最終發現,決定水稻光敏感雄性不育的關鍵因素是長非編碼RNA——PMS1T,其點突變即可導致水稻光敏不育。這項發現解決了困擾水稻育種學科30多年的關鍵科學問題。
今天,我們可以自信地說,中國非編碼RNA研究實現了跨越發展,已經走上了國際舞臺,并且初步確立了我國在非編碼RNA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潤生,甘曉整理)
來源: 科學報國正當時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