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蝴蝶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類群之一,它們以其絢麗多彩的翅膀、多樣的形態和復雜的行為而聞名。全球已知的蝴蝶種類超過18000種,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陸。它們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重要的傳粉者,也是食物鏈中的一環。蝴蝶的多樣性不僅體現在物種數量上,還體現在它們的棲息地、食性和生活習性上,從熱帶雨林到高山草甸,從沙漠到濕地,都能看到蝴蝶的身影。它們的多樣性也反映了地球上生物進化的奇妙歷程。上圖是蝴蝶的生物多樣性科普。攝影?Linda Wong | 綠會融媒·海洋與濕地
蝴蝶這些翩翩起舞的精靈,有著絢麗的翅膀、復雜的行為,吸引著無數科學家。在動物行為進化研究中,科學家們面臨著遺傳變異如何轉化為神經回路改變、進而影響行為的難題,尤其在求偶行為的神經機制方面存在知識空白。“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小編注意到,2025年3月11日,一項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上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蝴蝶求偶行為背后的遺傳、發育和神經機制,為我們理解動物行為的進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這項研究聚焦于新熱帶地區的袖蝶屬(Heliconius)蝴蝶,尤其是其中的環紋袖蝶(Heliconius cydno)分支。袖蝶屬(學名:Heliconius,英文俗名:Longwing, Passion-flower butterfly)是蛺蝶科釉蛺蝶亞科中的一個屬,它們廣泛分布在美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這些蝴蝶的翅膀顏色不僅是它們躲避天敵的偽裝,也是它們選擇配偶的關鍵信號。雄性蝴蝶通常偏愛與自己翅膀顏色相同的雌性,這種偏好確保了物種的延續。不過,科學家們一直也很好奇——這種求偶偏好是如何在基因層面被調控的,又是如何通過神經系統實現的呢?
該研究團隊首先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尋找與雄性求偶偏好相關的基因變異。他們發現,與求偶偏好關聯最強的變異,都集中在控制翅膀顏色的“K”基因座附近,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相符。換句話說,控制翅膀顏色的基因,也直接影響著雄性的求偶偏好。
【研究方法與主要發現】
基因組關聯分析(GWA)
該研究團隊在H. cydno斑蝶種群中進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與雄性擇偶偏好最強相關的遺傳變異位于K基因座(K locus),該基因座已知控制翅膀顏色。這一發現支持了先前的遺傳圖譜研究,表明控制顏色的基因與擇偶行為基因之間存在緊密的遺傳連鎖關系。
基因表達分析
研究人員通過RNA測序(RNA-seq)分析了發育過程中不同時間點的基因表達情況,結果顯示,在GWA分析發現的關鍵基因區域附近,有7個基因在蝴蝶的眼睛、視覺葉(optic lobes)和中樞大腦中存在差異表達。這些基因大多參與突觸連接的發育和維持,表明擇偶行為可能受到視覺神經回路發育的影響。
光感受器電生理特性
研究團隊發現,黃色和白色翅膀的H. cydno雄性蝴蝶在視覺系統上存在顯著的生理學差異。單細胞電生理記錄顯示,某些紫外(UV)感受器受長波光感受器的抑制效應影響,而被抑制的紫外光感受器比例與雄性蝴蝶的翅膀顏色密切相關。這一差異可能影響初級視覺信息的處理,進而影響求偶決策。
為了進一步探究這些基因如何影響神經系統,研究人員在蝴蝶發育的不同階段進行了RNA測序,分析了眼睛、視葉和中樞大腦中的基因表達。他們發現,在“K”基因座附近,有七個基因在白色和黃色翅膀的雄性蝴蝶中表達差異顯著。這些基因大多與突觸連接的發育和維持有關,這表明求偶偏好的差異可能源于視覺系統中突觸連接的差異。
更令人驚訝的是,研究團隊通過單細胞電生理記錄,在雄性蝴蝶的視覺系統中發現了一個顯著的生理差異。他們發現,一些對紫外線(UV)敏感的光感受器(PR)受到了長波長光感受器的抑制。而且,這種抑制的比例與雄性蝴蝶的翅膀顏色高度相關。黃色翅膀的雄性蝴蝶,其紫外線光感受器受到抑制的比例更高。
環紋袖蝶屬的翅膀顏色模式與視覺求偶行為。(A) 環紋袖蝶復合群及其姐妹類群黑脈袖蝶。(B) 雄性求偶偏好,即雄蝶對白色雌蝶求偶的比例,每個點代表一只雄蝶的偏好,紅點為平均值。(C) 袖蝶視覺系統對翅膀顏色的感知與結構,光線通過視網膜中數百個小眼進入,經過視葉多層傳遞至中樞大腦。(D) 眼睛由小眼組成,每個小眼包含九個光感受器(左),不同小眼類型由R1和R2細胞的視蛋白表達模式定義(右)。R1/R2軸突繞過板層(LA)直接投射到髓質(ME),而R3-8僅投射到板層,并可與R1/R2軸突形成光感受器間突觸連接。(E) 白色和黃色環紋袖蝶翅膀的光譜反射率主要在紫外線區域存在差異。
這一發現表明,求偶偏好的差異可能源于視覺處理早期階段的差異。紫外線光感受器抑制的程度,可能直接影響著雄性蝴蝶對雌性翅膀顏色的感知,進而影響它們的求偶決策。
研究人員推測,“K”基因座的基因變異,可能通過影響光感受器之間的抑制連接,從而改變雄性蝴蝶的視覺處理方式。這種改變可能使得黃色翅膀的雄性蝴蝶對黃色雌性更加敏感,而白色翅膀的雄性蝴蝶則對兩種顏色的雌性都表現出相似的興趣。
環紋袖蝶(Heliconius cydno)的腹面圖。本圖展示了環紋袖蝶的翅膀腹面,拍攝于中美洲圣路易斯動物園的孟山都昆蟲館。攝影:羅伯特·勞頓(2006年拍攝)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蝴蝶求偶行為背后的遺傳和神經機制,也為我們理解動物行為的進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表明,外周神經系統的變化,如光感受器之間的抑制連接,可能在行為進化中發揮重要作用。結合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和神經生理學等多種方法,人類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基因變異如何影響神經系統,進而影響動物的行為。
當然,這項研究也留下了一些問題。例如,究竟是哪些基因調控了光感受器之間的抑制連接?這種抑制連接是如何影響下游視覺處理的?未來的研究將需要進一步探索這些問題,以更全面地理解蝴蝶求偶行為的奧秘。
(注:1.本文僅代表資訊。不代表平臺觀點。歡迎留言、討論。2.通常物種的拉丁學名一般以斜體顯示;但是因本平臺的文章被拷貝到外部平臺時經常出現斜體內容自動丟失的情況,故而未作斜體設置。特此說明。)
資訊源 | PLoS Biol
編譯 | 王芊佳
編輯 | Linda
排版 | 綠葉
參考資料略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