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70歲的林阿婆和72歲的羅大爺夫妻倆因相似的癥狀前往醫院就診,最終雙雙被確診為食管癌。林阿婆因聲音嘶啞就醫時,發現腫瘤已進展到晚期;而陪同就診的羅大爺隨口提及的“吃飯噎得慌”,經檢查竟也是食管癌。醫生追問病史時發現,這對相伴半生的夫妻有著驚人的共同習慣:幾十年如一日地食用滾燙食物。林阿婆每天必飲剛煮沸的茶,羅大爺則喜歡用白酒搭配熱騰騰的飯菜。他們眼中驅散濕寒的“養生法寶”,實則是摧毀食管的“慢性毒藥”。

這個案例揭開了被忽視的健康真相。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16年就將超過65℃的熱飲列為2A類致癌物,與高溫油炸食品同級。中國作為全球食管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每年新發病例占全球半數以上,華北、潮汕等偏愛燙食的地區更是重災區。食管黏膜的耐受溫度僅在40~60℃,當90℃的熱茶或80℃的粥羹滑過食管時,看似“痛快”的吞咽動作,實則在黏膜上烙下肉眼不可見的灼痕。這種反復的燙傷再修復過程,就像在基因層面玩一場危險的俄羅斯輪盤,每一次細胞再生都可能出現DNA復制錯誤,最終引發癌變。

食道燙傷的危害

食管這條長約25 cm的肌性管道,內壁僅覆蓋著厚度約0.5 mm的黏膜。當超過60℃的食物進入時,黏膜表層細胞會在0.1 s內發生蛋白質變性,即食管被燙傷。這種微觀燙傷不會像皮膚灼傷般刺痛(因食管痛覺神經稀疏),卻會觸發細胞緊急修復程序。基底層的干細胞被迫加速分裂,用新生細胞替換壞死組織。若這種損傷每周重復數次,持續數十年,基因突變的概率將呈指數級增長。

更危險的是,高溫會破壞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以羅大爺為例,他每日飲用的白酒(乙醇)在常溫下對黏膜的損傷尚可控,但在熱食造成的微創面上,酒精如同滲入傷口的腐蝕劑。此時若攝入咸魚中的亞硝酸鹽、燒烤中的苯并芘等致癌物,其破壞力將成倍放大。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同時有燙食、飲酒、吸煙習慣的人群,食管癌風險比常人高出8~10倍。這種“高溫+刺激物”的組合,正在無數家庭的餐桌上悄然制造健康危機。

傳統文化的影響

“飯要趁熱吃,茶要燙嘴喝”——這句深入中國人骨髓的飲食訓誡,實則暗藏殺機。從潮汕功夫茶“杯沿掛珠”的溫度標準,到重慶火鍋“毛肚七上八下”的滾燙吃法,對高溫飲食的推崇早已超越味覺享受,演變為情感聯結的文化符號。這種溫度崇拜的形成,既有寒冷氣候下的生存智慧遺存,也隱含著感官刺激帶來的心理依賴:高溫引發的輕微灼痛會刺激內啡肽分泌,產生類似“痛并快樂著”的成癮性快感。

打破這種集體無意識需要認知重構。將剛煮沸的茶水倒入敞口杯,靜置5min即可從90℃降至65℃;用湯匙持續攪拌2 min,溫度可進一步降至55℃——這正是黏膜的安全閾值。對于難以割舍熱飲香氣的人群,改用雙層玻璃杯或粗陶杯,既能延緩降溫速度,又可避免燙傷風險。而在家庭餐桌上,將“趁熱吃”的催促改為“晾溫再吃”的提醒,就能將食管癌風險降低50%。這些細微改變,雖看似簡單,卻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降低食管癌的發生風險。

食管癌的預防措施

對抗食管癌需建立三級防御體系。一級預防重在習慣重塑:除控制飲食溫度外,還需限制酒精(男性日飲乙醇≤25 g)、減少腌制食品攝入、增加深綠色蔬菜(富含修復黏膜的葉酸)。二級預防的核心是早期篩查。例如,日本推廣的食管碘染色內鏡檢查技術,可發現毫米級的黏膜病變,使早期癌治愈率達95%以上。對于40歲以上、有家族史或長期煙酒嗜好者,建議每2~3年接受一次胃鏡檢查。三級預防聚焦規范治療,當前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對早癌的5年生存率超90%,而晚期患者該數值不足20%。

那些帶來短暫溫暖的飲食方式,可能正在透支生命。改變無需顛覆生活,等待5min或許就能改寫命運軌跡。當醫學不斷揭示溫度與健康的隱秘關聯,我們或許該重新詮釋那句古老的關懷:將“趁熱吃”轉化為“安心吃”,讓愛以更科學的方式延續。畢竟,最長情的陪伴,是與你共享溫熱而非滾燙的余生。

參考文獻:鄭淵杰,滕熠,何思怡,等.2022年全球及中國食管癌流行病學特征[J].中國腫瘤(2025).

新聞來源:中國藍新聞

來源: 康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