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明明精心沖泡的茶湯,卻苦澀難耐,難以消散?
一杯真正的好茶,其苦澀感應當是短暫且富有層次,最終化作回甘與醇香,令人回味無窮。然而,如若茶湯的苦澀感久久不散,很可能是因為某些環節沒有做到位!
今天,就讓我們從科學的視角出發,探索茶湯苦澀背后的奧秘。
苦澀味的“天生基因”:茶葉內含物質
茶湯的苦味主要源于以下成分:嘌呤堿(咖啡堿、可可堿、茶葉堿、苦茶堿)、酯型兒茶素、花青素類、茶葉皂苷、苦味氨基酸及部分黃烷醇類。其中,咖啡堿含量約占茶葉干重的2%-5%,是茶湯苦味的重要貢獻者。
澀味則主要源于茶多酚類(如兒茶素、酚酸、縮酚酸等)以及黃酮醇苷類物質(如槲皮素、山奈酚等),與唾液蛋白結合后產生收斂性澀感。
苦澀味的“后天因素”:從茶園到茶杯
**1. 茶樹品種與生長環境- 不同類型茶葉的風味特征,與其種植品種,采摘嫩度以及加工工藝**密切相關。
季節差異:夏茶因氣溫高、光照強,多酚類物質合成累積多,滋味較春茶更苦澀。
(AI作圖,僅供參考)
2. 制作工藝的“關鍵作用”
萎凋不足:萎凋是茶葉加工中的關鍵步驟,目的是通過攤放鮮葉,使其在一定條件下散發部分水分,促進內含物質的化學變化,從而散失青草氣。若萎凋不充分,殘留青草氣,后續加工過程中易出現澀味重的問題。
殺青不當:殺青是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活性,抑制茶多酚的酶促氧化,同時散發青氣。殺青溫度過高或時間不足,會導致茶多酚氧化過度或不充分,加重澀感。
其他原因造成茶的苦味,如采摘病蟲危害嚴重的原料制成的茶葉,苦澀味往往比正常芽葉重,甚至出現“惡苦”、“腥臭”等異味,與茶本身的苦味相比是有明顯區別的。
3. 沖泡與存儲的“細節陷阱”
水溫過高:沸水易激發苦澀味物質(如咖啡堿、茶多酚)的浸出,建議嫩茶(如名優綠茶)用85℃左右水溫沖泡。
浸泡太久:出湯時間也會影響苦澀味物質的浸出量,綠茶建議15秒內出湯。
存儲不當:潮濕環境易使茶葉霉變,產生不愉悅的味感。
如何泡出“不苦不澀”的好茶?
選對茶具:選用密度高的白瓷蓋碗并快速出湯。
控制茶水比:綠茶推薦1:50,烏龍茶推薦蓋碗沖泡1:22。
善用水質:山泉水和天然水更能凸顯茶的風味屬性。
巧用“冷萃法”:低溫適時浸泡可減少苦澀味物質的浸出量,適合夏日新體驗。
(AI作圖,僅供參考)
“技術加持”科學降苦澀
新型的食品生產技術的應用,如酶處理、微膠囊封裝技術、超細研磨、亞臨界水萃取、食品輻照等。
農藝措施,如選擇和培育適當的茶品種、遮蔭處理、修剪和施肥等。
茶帶來的味覺體驗,是多方面綜合影響的結果,通過合理的技術工藝和科學的沖泡方式,其實就能獲得一杯滋味平衡的茶。下次泡茶時,不妨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感受苦澀與甘甜的微妙平衡。
參考文獻:
[1]馬園園, 曹青青, 高一舟, 劉鈺懿, 鄧鍶涵, 尹軍峰, & 許勇泉. (2023). 綠茶苦味研究進展. 茶葉科學, 43(01), 1-16.
[2]Ye, J.-H., Ye, Y., Yin, J.-F., Jin, J., Liang, Y.-R., Liu, R.-Y., .Xu, Y.-Q. (2022). Bitterness and astringency of tea leaves and product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reducing strategies.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123, 130-143.
[3]Xu, Y.-Q., Zhang, Y.-N., Chen, J.-X., Wang, F., Du, Q.-Z., & Yin, J.-F. (2018).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the bitterness and astringency of catechins from green tea. Food Chemistry, 258, 16-24.
END
供稿: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許勇泉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徐龍杰
審稿: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蠶桑與茶葉研究所 劉政權教授
來源: 中國茶葉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