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軍 中日友好醫院 主任技師
審核:汪芳 北京醫院 主任醫師
很多人一聽到“骨髓穿刺檢查”這個詞,就會覺得很恐怖,但其實骨髓穿刺是一項技術成熟且為血液系統疾病診斷的重要檢測項目。通過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可以了解骨髓中各種血細胞數量、形態以及是否存在異常細胞。
成人最佳的骨髓穿刺部位為髂骨,髂后上棘較髂前上棘而言,骨皮質比較薄,骨髓腔比較大,穿刺成功的概率更大,且髂后上棘周圍沒有重要臟器,風險較小,所以骨髓穿刺首選的部位是雙側髂后上棘。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骨髓穿刺并不像采血化驗那樣普遍,高度懷疑是血液系統疾病,如出現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細胞數量或血液成分異常;不明原因發熱,肝、脾、淋巴結腫大;不明原因的骨痛、骨質破壞、黃疸及紫癜等符合骨髓穿刺適應證時,可做骨髓穿刺檢查,其次該檢查項目常用于血液系統疾病的定期檢查及療效觀察。
骨髓穿刺檢查還可以用于感染性生物體的檢查,如抗酸染色來檢測HIV患者感染鳥分枝桿菌;骨髓細胞形態檢測杜氏利什曼原蟲、組織胞漿病等。
我們還可以通過骨髓穿刺檢查發現腫瘤,比如某些原發腫瘤轉移至骨髓,如肺癌、乳腺癌、胃癌等,都很容易發生骨髓轉移,癌細胞在骨髓涂片中呈現粘附成簇的現象,有時可見癌巢,甚至占據骨髓,破壞正常的骨髓結構,此時需結合其他相關檢查來判斷腫瘤來源。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另外,骨髓穿刺檢查也可以用于類脂質沉積病的診斷,比如戈謝病、尼曼-匹克病等等,它們都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戈謝病是由于體內β-葡萄糖腦苷脂酶的缺乏,使葡萄糖腦苷脂在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內沉積,可在骨髓涂片發現大量胞漿量豐富像洋蔥皮一樣改變的異常細胞;尼曼-匹克病是由于鞘磷脂酶缺乏,體內的鞘磷脂無法代謝,也會在單核巨噬細胞內出現沉積,呈現“泡沫細胞”。
總之,骨髓穿刺檢查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檢查技術,對于各種血液系統疾病、感染性疾病的診斷都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