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老年生活,守望銀齡人生。為深入實施“銀齡科普”行動,構建“線下為主、線上補充、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銀齡科普宣傳體系,提升老年人科學素養和數字技能,更好地幫助老年人適應信息社會的變化,泉州市科協聯合泉州開放大學、泉州廣播電視臺推出《老年生活館》欄目。

乍暖還寒時 心梗高發期天氣雖逐漸轉暖,但氣溫變化仍然較大。對此,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王振華提醒,春冬交替之時,往往會有寒流出現,氣溫下降較快,極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一定要多加注意。

62歲的林先生近段時間反復胸痛,但每次休息一會兒就能緩解,由于怕家人擔心,他沒有到醫院就診。近日,他再次突發劇烈胸痛,忍了很久也沒有緩解。晚飯過后,他起身時突然昏倒在地。家人將他喚醒后發現,林先生語無倫次,手腳抬不起來,趕緊送他到醫院就診。

急診科醫生檢查發現,林先生左邊手腳無法抬起,握手也握不緊,疑似急性腦梗。檢查期間,林先生的右手一直按著胸口,心電監護設備一直報警。醫生便安排了床邊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林先生存在急性心梗的情況。在心內科專家診療下,林先生的病情終于明確:急性心梗導致的心源性暈厥,同時并發急性腦梗。

據了解,近期,由于天氣帶來的溫差變化較大,導致心血管病頻發。

心血管疾病被稱為人類的“閃電殺手”。中老年人是心血管病易發人群,出現胸痛;心跳加速、心律不齊的心悸;漸進性、逐步加重的呼吸困難;紫紺,即黏膜和皮膚呈青紫色;站立不穩、惡心、嘔吐、出汗及血壓下降的眩暈癥狀時,要引起足夠重視并及時就醫。

情緒激動、過度勞累、用力排便等因素都會引起胸痛,應盡量避免。疲勞也是心臟病發病常有的癥狀,不可忽視。

此外,突發耳鳴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征兆,耳內的血管細小,對各種刺激非常敏感,微小的血栓容易堵塞耳內微循環,引發痙攣。當耳朵內出現異常聲響時,應警惕是否存在心腦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

除此之外,乍暖還寒時節,心血管病患者還應注意哪些事項,才能保護心臟,預防心肌梗死呢?

王振華醫生給大家支招——

首先,“春捂”不可忘。適當通過加衣保暖的辦法來對付“倒春寒”。衣服不可驟減,不可過早地脫去冬衣。尤其是年老體弱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更要注意“捂”,緩慢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適應“倒春寒”氣候的變化。

其次,增加體育活動。經常進行戶外鍛煉,太極拳、慢跑、瑜伽等活動,能有效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增強心肺功能,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同時,體育鍛煉還能減輕因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而引起的精神緊張、焦慮、抑郁等癥狀,有益于身心健康。

再者,保持“晚睡早起”的習慣。晚點睡不是越晚越好,最好在晚上11點前入睡。早起是指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起床,有利于氣機生發,晨起時宜伸懶腰,晨練時可打打太極拳,做做瑜伽,使四肢舒展。全身肌肉用力,配合深呼吸,可以解乏、醒神、增氣力、活肢節。如有可能應在中午增加半小時午休時間,以調養心神。

最后就是規律服藥,及時就診。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嚴格按時、按量服用藥物,不可私自增減藥物,以免引起病情復發。如一旦發生胸悶、胸痛、喘息、氣促或言語不清、肢體活動障礙等癥狀,要立即撥打120到醫院就診。

呼吸道疾病流行 別急著使用抗生素

3月氣溫逐漸回升,但天氣多變,時寒時暖,此時正是流感、流腮等呼吸道傳染病高發時期,不少人把頭孢類、阿奇霉素、阿莫西林等作為家中常備藥,一遇到咳嗽、感冒便自行使用。對此,泉州疾控提醒,不當使用抗生素不但無法緩解癥狀,反而會增加副作用風險,還容易導致細菌耐藥性產生,長期還可能導致新型病原體的出現。

專家提醒,濫用抗生素在普通細菌被殺滅的同時,也會讓原先不占優勢的具有抗藥性的致病菌存留下來,并大量繁衍。而藥物的長期刺激,會使一部分致病菌產生變異,成為耐藥菌株。這種耐藥性一旦被其他細菌獲得并遺傳,就會產生大量的耐藥菌株,甚至形成“超級細菌”。

所謂“超級細菌”并不是某種細菌的名稱,而是指一類細菌,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對幾乎所有的抗生素有著強勁的耐藥性。感染這些超級細菌時可能會面臨無藥可用的情況。

濫用抗生素還可能導致一系列不良反應,如嚴重過敏、肝腎功能損壞、聽力和視力病變、血糖波動,甚至可能引起胎兒畸形等問題。當用抗生素抑制或殺死敏感的細菌后,有些不敏感的細菌或霉菌卻繼續生長繁殖,破壞了人體內微生態環境的穩定,引起菌群失調、二重感染和內源性感染,增加患者痛苦。

“是藥三分毒”,使用抗生素應嚴格遵照醫囑,切不可擅自加大藥量,否則很可能造成肝、腎損害和神經、血液系統疾病等。

另外,在呼吸道傳染疾病高發季,有些人為圖省事自行用藥,這是導致抗生素濫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專家提醒,使用抗生素應避免以下五大誤區——

1.認為抗生素就是消炎藥。事實上,抗生素并非直接作用于炎癥,而是針對引起炎癥的細菌起殺滅作用。阿莫西林、頭孢、阿奇霉素、紅霉素、沙星類藥物等都是抗生素。而布洛芬、扶他林(外用)、阿司匹林、芬必得、弗洛比芬、酮基布洛芬等則屬于非固醇類抗炎藥物。

2.感冒就要使用抗生素。事實上,病毒或者細菌都可以引起感冒,而抗生素只對細菌性感冒有效。

3.認為廣譜抗生素更好。事實上,抗生素的使用原則是能用窄譜的不用廣譜的;能用低級的不用高級的。

4.認為貴的抗生素更好。其實每種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優劣各不相同。要因病、因人選擇,堅持個體化用藥。

5.發燒就用抗生素。抗生素僅適用于由細菌和部分微生物引起的炎癥發熱,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導致的發燒為病毒引起,抗生素對此無效。

因此,抗生素的使用應遵循明確指征,避免濫用。專家指出,用藥時應及早明確病原菌,選擇合適的抗生素;并根據病情判斷使用劑量和療程,以確保療效,預防病菌產生耐藥或病情反復;此外,掌握患者既往用藥反應尤其是否有過敏反應,也是非常重要的。

與此同時,應選擇適宜的給藥方法。一般的感染性疾病以口服為主,較重者可選擇肌肉注射,嚴重者則需要靜脈輸液。不能隨意增量或減量,更不能隨便改藥或加藥。有肝腎功能損壞者用藥須謹慎。腎功能受損的患者應慎用氨基糖苷類、多肽類等藥物;有肝功能損害時應慎用氯霉素、四環素、大環內酯類、利福平、兩性霉素B等藥物。

來源: 福建省泉州市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