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航空航天、能源裝備和醫療器械領域,傳統異種金屬焊接的界面應力與材料不相容問題長期困擾工程師。近期,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團隊在《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發表突破性研究,通過激光重熔(Laser Remelting, LR)技術,成功在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工藝中實現銅/鋼功能梯度材料(FGM)的平滑過渡,為解決這一行業難題提供了全新方案。
一、梯度材料制造的世紀難題
功能梯度材料(FGM)通過成分連續漸變,可完美融合不同金屬的優異性能。然而傳統制造工藝如擴散焊接需耗時數小時,粉末冶金面臨尺寸變形風險,熱噴涂技術僅限表面涂層。即便新興的3D打印技術,也因熔池壽命短、材料混合不充分,導致層間界面呈現"階梯狀"突變。這種離散過渡會引發應力集中,嚴重影響部件服役壽命。
研究團隊負責人Alexander Schmidt指出:"現有多材料增材制造的最大瓶頸,在于熔池內Marangoni對流與熱擴散的協同作用未被充分激活。"
二、激光重熔:喚醒熔池的"攪拌之力"
該研究創新性地在每層打印后增加激光二次掃描。實驗顯示,當對800W功率成形的銅/鋼界面施加LR處理時:
- 混合深度倍增:銅向鋼基體的滲透深度從190μm增至350μm,反應區厚度擴大2倍
- 梯度平滑化:EDX分析顯示鐵/銅濃度曲線斜率降低40%,形成連續過渡帶
- 缺陷革命性減少:孔隙率下降60%,表面粗糙度Ra值改善35%
"這相當于給每個材料層增加了'分子級攪拌器'。"論文第一作者Felix Jensch解釋,"首次熔融形成宏觀混合,重熔過程通過延長液態時間,讓Marangoni對流充分攪動熔池,同時熱擴散實現微觀成分均質化。"
三、跨界融合的冶金魔術
在銅(熔點1083℃)與鋼(熔點約1500℃)的跨界組合中,研究團隊觀察到驚人的相變現象:
- 超飽和固溶體:銅基體中鐵含量達5.9wt%,遠超常溫下4.1wt%的固溶極限
- 納米級析出相:界面區形成20-30nm的富鐵顆粒,構成"銅網鐵珠"復合結構
- 非晶相生成:快速冷卻導致局部出現非晶態,提升材料韌性
這種"梯度+納米強化+非晶"的多級結構,使界面區的顯微硬度提升19%,延伸率增加59%。德國材料學會專家評價:"這打破了傳統FGM單純依賴成分梯度的局限,開創了跨尺度協同強化的新范式。"
四、工業應用的曙光
相比單純提高激光功率(實驗顯示會導致氣孔率激增),LR技術展現出獨特優勢:
- 工藝兼容性:可在現有L-PBF設備上改造實現,單次重熔能耗僅增加15%
- 材料普適性:已成功應用于鈦/不銹鋼、鎳基高溫合金等組合
- 經濟性突破:減少50%過渡層數,降低多粉末管理系統復雜度
目前,該技術已在渦輪葉片熱障涂層、火箭發動機燃燒室內襯等場景開展驗證。慕尼黑工業大學合作項目顯示,采用LR處理的銅/鋼電極壽命提升3倍,核聚變裝置第一壁材料的熱沖擊耐受性提高40%。
五、通向未來的梯度革命
盡管仍需攻克大尺寸構件變形控制等挑戰,這項研究無疑為多材料3D打印指明新方向。正如《Nature》材料學期刊評論:"當激光重熔遇見智能算法,或許5年后我們將看到從微米級電路到米級船用曲軸的全梯度制造——這不僅是材料的漸變,更是制造思維的質變。"
研究團隊透露,下一步將開發LR過程的實時監測系統,通過熔池光譜分析實現梯度參數的動態調整。這場由激光重熔引發的制造革命,正在重新定義材料與功能的邊界。
來源: ?FME機械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