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學晶 民航總醫院 主任醫師
審核:伍學焱 北京協和醫院 主任醫師
在人體的復雜生理機制中,葡萄糖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主要的能源物質,其在體內的濃度需要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以確保各器官系統的正常運作。
葡萄糖通過有氧氧化和無氧酵解兩種方式轉化為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是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在人體這一高度協調的有機體中,葡萄糖的濃度被精確調控,以保持空腹血糖在3.6-6.1mmol/L的健康范圍內。當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吸收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上升,多余的葡萄糖會被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形成糖原。而在長時間未進食或身體處于應激狀態時,肝臟會將儲存的糖原分解為葡萄糖釋放入血,以滿足能量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大腦是人體中最依賴葡萄糖的器官之一,即使在靜息狀態下,大腦所消耗的葡萄糖也占到了全身總量的大約一半。因此,維持血糖濃度的穩定對于保障大腦功能至關重要。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血糖降低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攝入不足、吸收障礙、消耗過多、以及較為罕見的胰島素瘤等。胰島素是降血糖激素,當其分泌過多時,可導致低血糖。此外,糖尿病患者若用藥不當,也可能出現藥物性低血糖。低血糖可導致心慌、頭暈、出汗等癥狀,嚴重時還可能引起昏迷甚至死亡,特別是在新生兒中,低血糖可能導致腦部缺氧,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
血糖升高更為常見,其誘因多樣,主要包括過量攝入碳水化合物、胰島素分泌不足(如糖尿病)、某些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等。長期的高血糖會對身體造成廣泛的損害,特別是對小血管的影響尤為顯著,早期沒有癥狀,是“沉默殺手”。例如,高糖浸泡的視網膜會導致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表現為視力下降;高糖浸泡的腎臟組織也會致細胞損傷導致腎臟功能異常,如尿液中出現蛋白質、多尿,甚至發展為少尿。除此之外,高血糖還會增加血管的脆性,影響血液循環,進而誘發糖尿病足等并發癥。因此,對于血糖異常升高的人來說,及早診斷并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很關鍵。
為了準確監測血糖水平,臨床實踐中采用了幾種方法。最常用的是測量空腹血糖,即至少8小時內未攝入食物后采集的血糖樣本。該指標反映了胰島的基礎功能狀態,是評估血糖水平的重要依據。然而,由于血糖受多種因素影響而不斷波動,僅憑空腹血糖難以全面反映個體的血糖狀況。為此,醫生還會推薦檢測糖化血清蛋白(主要為糖化白蛋白)和糖化血紅蛋白。前者反映了近2-3周內的平均血糖水平,后者則涵蓋了近2-3個月的血糖變化趨勢,兩者均能更穩定地指示血糖控制效果,有助于識別血糖波動較大的個體。
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定期監測不同時間點的血糖可幫助判斷血糖控制情況和科學調整藥物。除了空腹血糖外,餐前和餐后兩小時的血糖也被納入監測范圍。這是因為部分患者的血糖異常主要表現在特定時間段,例如餐后血糖升高。通過對這些關鍵時間點的血糖水平進行監測,醫生可以更精確地調整治療方案,確保血糖穩定在目標范圍內。此外,對于正在調整藥物劑量或出現新癥狀的患者,夜間血糖監測同樣不可或缺,以預防潛在的低血糖風險。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家庭使用的便攜式血糖儀為日常監測提供了便利。但在某些情況下,患者仍需前往醫院接受專業檢測。例如,當血糖儀讀數與臨床癥狀不符、長期沒有校準懷疑儀器準確性、需調整治療方案時,應選擇更為精確的實驗室檢測方法。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