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座橋梁歷經數十年風雨,混凝土碳化、鋼筋銹蝕、裂縫蔓延,如何避免“未老先衰”?東南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纖維增強聚合物(FRP)與水泥基織物復合材料(FRCM)正成為工程結構的“智能外骨骼”,通過動態修復與性能調控,讓建筑在時間洪流中重獲新生。這項發表于《結構與土木工程前沿》的研究,揭示了傳統結構維護的局限,并展示了智能材料如何革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傳統維護之困:治標不治本的“修補游戲”

全球約30%的橋梁存在結構性缺陷,中國每年因混凝土碳化導致的維修成本超百億元。傳統修復手段如鋼板加固、混凝土修補,雖能短期提升承載力,卻面臨三大瓶頸:

重量負擔:鋼板加固使結構增重15%-20%,加劇基礎負荷。

耐久性陷阱:焊接部位易腐蝕,5年內二次維護率高達40%。

適應性不足:復雜幾何形狀結構(如拱橋、曲面墻體)難以均勻受力。

論文數據顯示,傳統方法修復的混凝土梁,10年后抗彎性能衰減率達35%,而使用FRP加固的同類結構僅衰減8%。“這就像給骨折病人打石膏——暫時固定,卻阻礙了肌肉自然生長。”論文通訊作者吳剛教授比喻道。

纖維增強技術:給建筑穿上“隱形鎧甲”

研究團隊提出的外貼FRP(EB-FRP)與近表面嵌入FRP(NSM-FRP)技術,顛覆了傳統加固邏輯:

輕質高強:碳纖維FRP抗拉強度是鋼材的7倍,重量僅其1/5。杭州某高架橋采用FRP加固后,自重增加不足3%,承載力提升60%。

耐腐蝕之王:在氯離子環境中,FRP加固結構的壽命延長至50年,是鋼板的4倍。舟山跨海大橋的監測顯示,FRP加固墩柱的銹蝕速率僅為傳統方法的1/8。

形態自由:通過預應力FRP布設,可精準調控結構剛度。蘇州園林的古建筑修復中,FRCM(纖維增強水泥基復合材料)與磚砌體的兼容性使裂縫控制精度達0.1mm。

“FRP不是簡單的‘創可貼’,而是結構的‘再生系統’。”論文第一作者董志強指出,團隊研發的三維FRP錨固系統已成功應用于南京長江二橋,解決了大跨度梁體局部應力集中的難題。

從實驗室到現場:智能材料的實戰突破

研究團隊在太湖流域的工程實踐,驗證了智能材料的革命性潛力:

東苕溪混凝土梁修復:采用NSM-FRP技術嵌入碳纖維筋,抗彎剛度提升72%,疲勞壽命延長至100萬次荷載循環,成本較傳統方案降低35%。

楠溪江石拱橋加固:應用FRCM包裹技術,拱腳承載力提高45%,且保持石材紋理美感,成為“隱形修復”典范。

更引人注目的是形狀記憶合金(SMA)的應用。在青島某體育館鋼屋架修復中,預埋Ni-Ti合金絲在溫度刺激下產生自適應預應力,裂紋閉合效率達90%,實現“無人工干預修復”。

未來圖景:自愈混凝土與納米技術的“基因療法”

研究團隊勾勒出未來建筑的“自我修復”藍圖:

微生物混凝土:嵌入巴氏芽孢桿菌的混凝土,遇水激活分泌碳酸鈣,自動填充裂縫。實驗顯示,0.3mm裂縫可在28天內完全愈合。

納米增強材料:石墨烯改性水泥的抗壓強度提升40%,導電特性還可實時監測結構健康。

數字孿生運維:結合BIM與物聯網,實現結構性能的實時預測與動態加固。蘇州工業園區某超高層已試點該技術,維修響應速度提升80%。

“未來的建筑將像人體一樣,擁有感知、自愈與再生能力。”吳剛教授展望,團隊正研發的4D打印混凝土,可根據環境變化自主調整形態,應對極端氣候挑戰。

挑戰與展望:成本與標準的“最后一公里”

盡管前景廣闊,智能材料的推廣仍面臨壁壘:FRP的初期成本是傳統材料的2-3倍,且國內標準體系尚未完善。研究團隊建議:

政策引導:將全生命周期成本納入基建評估體系,推動綠色建材補貼。

產學研融合:建立FRP工程數據庫,開發低成本的玄武巖纖維(BFRP)本土化產品。

標準創新:制定智能材料施工規程,如《FRCM加固磚混結構技術規范》已進入征求意見階段。

“我們不能用19世紀的材料,修建21世紀的工程。”論文合作者王海濤強調,智能材料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拼圖。

結語

從纖維增強到自愈混凝土,從“治病”到“治未病”,智能材料正在重寫建筑的生命周期。這項研究揭示:真正的結構安全,不在于對抗時間,而在于與時間共舞——讓每一座建筑在歲月沉淀中,愈發堅韌從容。

來源: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