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光偉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主任醫師

審核:伍學焱 北京協和醫院 主任醫師

糖尿病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來,糖尿病年輕化趨勢比較明顯,防控糖尿病刻不容緩。

糖尿病的典型癥狀是三多一少,多飲、多尿、多食、消瘦,一半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其實并沒有這些典型癥狀,不容易被察覺,只能通過檢測血糖來發現。

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7mmol/L;或餐后兩小時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紅蛋白≥6.5%,滿足其中一條,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從正常人過渡到糖尿病需要一個過程,開始血糖完全正常,到一定年齡,在眾多高危因素的影響下,血糖慢慢升高,機體會拼命分泌胰島素把血糖往下壓,總有一天壓不住了,血糖一下就高了。

當血糖高于健康人,但又沒有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時,這一階段稱為糖尿病前期。

目前,靜脈血漿葡萄糖檢測是診斷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全球公認的和最常用的方法。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正常人空腹血糖值應<6.1mmol/L,如果6.1mmol/L≤空腹血糖值<7.0mmol/L,屬于空腹血糖受損;7.8mmol/L≤餐后2小時血糖值<11.0mmol/L之間,屬于糖耐量受損。糖尿病前期包括單獨空腹血糖高;單獨餐后血糖高;空腹、餐后血糖都高。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糖尿病的危險因素有很多,比如遺傳因素、年齡、肥胖、不良生活習慣、精神壓力大、睡眠質量差等。具備以上危險因素的人群,屬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高危人群。平時應高度關注血糖情況,才能盡早發現糖尿病前期狀態。

糖尿病前期人群一般認為每年大約有5%-10%會發展成糖尿病。從糖尿病前期發展到糖尿病,時間長短因人為異,短的半年,長的可以5-10年。如果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可明顯減少其轉化為糖尿病的可能性。對糖尿病前期人群進行有效管理,是預防糖尿病發生發展的關鍵。

如果僅僅是空腹血糖偏高或僅僅是餐后血糖偏高,糖尿病危險因素相對也較少,進展為糖尿病的風險相對偏低一些。如果空腹血糖和餐后兩小時血糖均偏高,進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就會更高一些。如果同時患有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等其他基礎疾病,糖尿病前期進展為糖尿病的速度也會更快一些。

糖尿病前期是由于肥胖、精神壓力大、缺乏運動等原因導致的,如果能夠及時改正不良生活習慣,大部分都有可能逆轉糖尿病前期狀態,這也是強調糖尿病前期概念的重要意義。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改善生活習慣包括合理飲食,每天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包括快走、跑步、游泳等),保持正常范圍的體重,保證每天7-8小時睡眠,保持正常的血壓和血脂,避免過度緊張和過大的精神壓力等。通過努力,如果糖尿病前期已經逆轉,依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才能達到長期逆轉的目的。

如果這些措施依然不能控制血糖,或者難以堅持下去,糖尿病前期發展成糖尿病風險就會比較高,使用降糖藥物也有助于逆轉高血糖。如果已經進展為糖尿病,逆轉的難度就非常大了。

想要及時、及早發現血糖異常,平時就要注意定期篩查。體檢一般是抽血檢測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

空腹血糖最大的優點是可靠,因為禁食8-12小時后,血糖基本處于比較低的水平,而且很平穩。空腹血糖如果高了,說明有問題了。雖然空腹血糖相對比較準確,但是只測空腹血糖容易漏掉一半左右的血糖異常人群。因為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不正常,這種情況大約占了糖耐量受損人群的一半。

餐后2小時血糖的特點,就是不很穩定,和吃的食物種類、食物量有關。同一個人,吃不同的食物,餐后血糖值可能都不一樣。

糖化血紅蛋白代表近三個月的血糖平均水平,餐后血糖值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了,有可能糖化血紅蛋白不到6.5%,可能是6.4%、6.3%,因為血糖波動大,忽高忽低,導致平均值并不高,只是在某一個時間點很高,也是糖尿病。

所以只檢測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會漏掉很多糖尿病患者,如果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年齡大于40歲,有糖尿病家族史,得過妊娠期糖尿病,不愛運動,血壓、血脂異常,同時具備幾個危險因素,檢查就要做得全面一點,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都要檢測。如果很年輕,二十幾歲,也沒有糖尿病家族史,危險因素比較少,每年檢測一次空腹血糖就可以了。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