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西北旅游的時候,在張掖的巴爾斯雪山景區遇到了一只土撥鼠。其實有很多只,但只有它不怕人,爬到了步道上,甚至想扒拉我要東西吃,但是我有點怕它,始終保持了一定距離。因為不怕人,所以拿它當模特拍了很多張。準備過冬了,它吃得非常胖。

喜馬拉雅旱獺,是旱獺屬的一種,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甘肅、四川、云南等地[1]。草食性,喜歡啃咬草根,所以對高山草甸這樣比較脆弱的生態系統其實破壞比較大[2]。雖然它們非常可愛,但是卻是我國鼠疫耶爾森菌的主要自然宿主之一。鼠疫可以通過喜馬拉雅旱獺身上的跳蚤或是它們呼吸時吐出的飛沫傳播,是一種人鼠共患的烈性傳染病。當鼠疫在喜馬拉雅旱獺種群中大規模爆發時,會引起大量死亡,并且,他們的尸體也會成為傳染源,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應該馬上遠離。鼠疫從喜馬拉雅旱獺傳播到人類群體中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而非它們有意而為之。無論是嘗試投喂或是捕獵剝皮,都有概率染上鼠疫[3]。人類在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一定要盡量避免和它們接觸。現在網絡上有很多“打卡攻略”,推薦游客購買零食投喂土撥鼠,其實這對雙方都不好。人類食物可能會導致旱獺生病,而旱獺也有可能導致人類患上鼠疫,所以景區都會有很多標識,勸告游客不要投喂、遠離旱獺。

來源: 科普中國高校行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