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每一個崗位都會有“她”的身影,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她”的辛勤付出。“三八”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我們更要特別關注并關心每一位女性的健康。本報邀請相關專家圍繞困擾女性的婦科疾病、皮膚問題進行科普。期待這些知識,能在日常生活中筑起一道堅固的健康防線,讓更多女性以最佳狀態擁抱美好生活。

3月4日是第八個國際人乳頭瘤病毒(HPV)知曉日,今年的主題是 “one less worry(讓世界少一份憂慮)”。隨著該活動的持續開展以及世界衛生組織 “加速消除宮頸癌全球戰略” 的推進,人們對HPV日益重視,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持續性高危型HPV感染是宮頸癌的關鍵致病因素,以至于有的人將HPV感染與宮頸癌直接畫上等號,認為一旦感染HPV,就一定會得宮頸癌。這是一個必須糾正的誤區。

第一,不是感染了HPV就會向宮頸癌發展。目前已知的HPV有200多個亞型,但被世界衛生組織確認能引起宮頸癌的只有14個亞型,稱為高危型。而其他類型的HPV感染,不會朝著宮頸癌發展,而是引起生殖道或肛門的尖銳濕疣等疾病,被稱為低危型。目前已經確定的高危型HPV類型為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

第二,高危型HPV持續感染只是發生宮頸癌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換句話說,如果這輩子不感染高危型HPV,就不會得宮頸癌。這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成立的,尤其是宮頸鱗狀細胞癌。不過,目前有一些類型的宮頸癌(如宮頸透明細胞癌、神經內分泌癌等)與HPV感染可能無關。總之,并非感染了高危型HPV就一定會得宮頸癌。宮頸癌的發生還涉及人體的免疫防御能力,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發生是外界入侵的病毒與人體免疫能力博弈的結果。

第三,明確了HPV是宮頸癌的致病病毒之后,我們可以將高危型HPV稱為元兇,把其他與宮頸癌發生相關的因素稱為幫兇,并進行歸類。一類因素是增加了女性感染HPV的風險,比如初次性生活年齡小,有多個性伴侶等;另一類因素是降低了人體的免疫能力,如吸煙、酗酒、吸毒、長期熬夜、生活不規律、工作壓力大等。此消彼長,就可能導致感染高危型HPV且難以將其清除,若不加以重視,最終就會發展成宮頸癌。

第四,需要關注HPV,但不必過于恐懼。數據顯示,女性一生中累積感染HPV的幾率為40%-80%,也就是說多半女性都會在人生的某個時期與HPV“不期而遇”一次以上。幸運的是,80%感染了HPV的女性,其體內的病毒會在8-12個月內被免疫系統清除。所以,有人把宮頸HPV感染比喻為宮頸上的一場感冒。

第五,在感染了高危型HPV的女性中,少數女性的HPV感染會持續,一部分人會發展成為宮頸癌前病變,如果繼續放任不管,其中一部分會發展成為癌。通常認為,從感染HPV到發展成為宮頸癌的自然病程是8-10年。這實際上就給了醫生和患者足夠的時間去發現問題。甚至可以說,晚期宮頸癌都是患者疏忽大意造成的。比如絕經后的老年女性,自認為生完小孩、絕經后就不會有婦科問題了,自然也就不會去做體檢或篩查。

第六,從某種程度而言,如果僅僅發現HPV感染,或者僅僅發現輕微的宮頸癌前病變,基本可以說,患者這輩子不會因宮頸癌而失去生命。因為,在很早階段就發現了“敵情”(HPV 感染),患者肯定不會坐視不管,會定期復查,一旦出現問題,醫生也會及時處理,阻斷宮頸癌的發生。

總之,并非感染了HPV就一定會得宮頸癌。我們需要重視HPV感染,但也不要過于恐懼和擔心。

(作者譚先杰系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學系副主任、婦科腫瘤中心主任醫師)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