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琪偉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主治醫師
審核:李軍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副主任醫師
脛骨骨折手術治療最常用的方法是髓內針內固定技術,主要適用于脛骨干骨折。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除了脛骨干骨折,接近踝關節和膝關節的脛骨骨折,關節面損傷不是很嚴重,目前也可以采用帶鎖髓內針內固定技術。
帶鎖髓內針內固定技術主要是用髓內針,在脛骨近端和遠端穿過脛骨髓腔,用螺釘將髓內針固定住。由于髓內針完全符合骨頭原有的生物力學,術后能早期進行踝關節以及膝關節的功能康復鍛煉,相比鋼板內固定來講,具有創傷小、出血少、術后恢復快等優勢。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脛骨骨折帶鎖髓內針內固定治療術后的一些問題。
帶鎖髓內針內固定治療作為一種微創植入方式,不直接暴露骨折端,其優點在于對骨折端血運的影響較小。然而,這種方式的缺點是無法直視骨折端進行接觸式復位,需要依賴術中透視及體表觀察來確認骨折是否復位,可能導致骨折端未能精確對接,出現較大分離,即復位不良,這是該方法最主要的并發癥。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骨折復位不良會嚴重影響愈合,骨折端長不上,叫延遲愈合或骨折不愈合,需要再次手術;骨折對位差了一點,有的還會出現肢體短縮,做完之后腿變短了一點;還有就是骨折畸形愈合,如短縮畸形、旋轉畸形等。
術中若發現復位不良,且不打開骨折端則無法良好復位時,不可妥協,因為這會導致多種并發癥的發生。此時應果斷采取切開方式,充分暴露骨折端,在直視下完成復位后再插入髓內針。若術后發現復位不良,通常的做法是移除遠端的鎖釘,并在透視下采用閉合的方法重新復位骨折,復位成功后再重新鎖釘加以固定。如果此方法仍無效,則需取出髓內針,重新設計固定方式。
另外,內固定手術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還有切口周圍感染,對于骨科來講,最嚴重的感染是骨髓炎。另外髓內針置入過程中,畢竟不是在直視下進行的,是在影像學透視下配合完成的,一些重要的血管和神經,在插入過程中有時候可能會有損傷。損傷到神經,所支配的感覺、運動反射會受到影響;損傷到血管,會引起出血。或肢體缺血后發生壞死,最后需要截肢,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危及生命,當然這是非常少見的并發癥。
常規術后護理,比如切口及時換藥;抬高患肢,減輕肢體腫脹;活動相鄰關節,比如踝關節、腳趾、膝關節;做肌肉舒張練習等。
脛骨骨折髓內針內固定手術損傷小,術后切口疼痛比較輕,術后麻醉清醒之后,一般肢體就可以自由活動了,疼痛可以忍受的情況下,鼓勵患者積極進行功能鍛煉,鼓勵患者盡早下地活動,但是下地活動需要拄拐杖,早期鍛煉關節和肌肉,這樣恢復得會快一些。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下地活動分幾個階段,術后第一天、第二天,只要患者有意愿,身體狀態允許,教會患者用拄拐的方法進行免負重的下地行走,足底可以接近地面,但是別用力。如果覺得不是非常疼,可以慢慢負重行走,有一個適應過程。術后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進行X光片隨診復查,X線片顯示骨折線已經模糊了,有愈合的跡象,而且扶拐行走基本上接近正常負重,也沒有感到骨折斷裂處疼痛和其他異常感覺,可鼓勵患者嘗試脫離拐杖,實現完全負重行走。
術后通常3-4個月骨折就會愈合,這是相對時間,因個體不同,骨折的損傷程度不同,慢的可能需要6-8個月。
脛骨骨折帶鎖髓內針內固定治療,恢復后髓內針要取出嗎?這是很多患者關心的問題,一般來講是不需要取出來的。
但是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比如青壯年、青少年,髓內針留在體內,有一部分力量要靠髓內針來分擔,骨骼得不到正常狀態下的力的刺激,時間久了就會造成一定的骨質疏松。所以對于青少年和青壯年,骨折完全穩定愈合后,一般16個月可以把髓內針取出來,或者取出鎖釘。對于部分青少年,自己不想取出來,運動要求也不是很高,也可以不取出來。
還有一個特殊情況,即釘尾突出,鎖釘過長,導致其突出部分刺激周圍軟組織或皮膚,觸碰時會引起疼痛,這種情況下也需要把它取出來。
還有一部分患者,從心理上覺得體內放一個異物不踏實,不希望有異物留在體內,會產生一種焦慮,進行心理疏導之后沒有什么效果,這部分也需要取出來。
所以除去特殊人群,特殊情況,大部分患者術后沒有必要把髓內釘取出來。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