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平臺上關于素食的討論熱度飆升,起因是兩位堅持素食的公眾人物先后出現健康問題。這場爭論背后,其實暴露出大眾對營養認知的諸多誤區。本期,小二帶大家一起探尋飲食健康的科學真相!
**飲食沒有絕對“安全區”**2019年《柳葉刀》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論文分析了195個國家和地區的飲食結構對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率和發病率的影響。在世界人口前20的大國中,中國是飲食相關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在近幾年,中國人對健康飲食越來越關注,素食主義也漸漸地進入了公眾視野。
素食主義能降低30%心血管疾病風險,但是植物不僅普遍缺少人體必須的氨基酸,植物鐵相比肉類食物中含有的血紅素鐵被吸收率也降低了2-3倍。同時,維生素B12幾乎不存在于天然植物食物中,雖然在發酵食品(如納豆、天貝)中含少量微生物合成的B12,但對于素食者來說,仍然存在缺少必要維生素的問題。
營養配比的密碼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的“膳食多樣性黃金法則”強調,理想膳食結構應滿足七大營養素的動態平衡:碳水化合物(50-60%)+優質蛋白(15-20%)+脂肪(25-30%)+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水。同時,每日飲食要保證食材品種的多樣性:建議每天至少12種,每周25種以上。
除此之外,中醫“四大經典”之首的《黃帝內經》中也提出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的膳食理念,強調通過食物搭配實現營養均衡與臟腑調和。這種平衡不因飲食模式的改變而動搖,所以素食主義者需要更高的營養管理標準。
營養方案也需“因材施教”
在食品安全問題與慢性病交織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建立科學的飲食觀。不必神話或者攻擊某種飲食方式,不能將一個標準答案套到所有人群上。
對于素食者,一定要從多方面渠道多補充維生素補劑,并建議建立營養檔案,定期檢測指標。對于選擇成為素食者的兒童和孕婦,則需要配備專業指導,來確保關鍵營養素的充足攝入。
飲食是能讓身體和精神都保持活力的平衡之道,唯有遵循自然規律、調和五味,才能守護自身健康。
審核專家:曲道峰,浙江工商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食品質量與安全國家級一流專業負責人
靠譜出品
來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