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靜菲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 副主任醫師
趙哲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 主治醫師
審核:白文佩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 主任醫師
很多女性朋友都聽說過“子宮內膜增生”這個名詞,對于不了解它的朋友來說,可能會認為子宮內膜增生就是子宮內膜癌的癌前病變,感覺有些恐慌。
子宮內膜癌和子宮內膜增生的關系:
在正常月經周期中,下丘腦-垂體-卵巢軸通過精密的內分泌調節機制控制著生殖激素的分泌。雌激素促使子宮內膜增厚,孕激素則在排卵后發揮拮抗作用,防止子宮內膜過度增生。若孕激素拮抗作用不足,可能導致子宮內膜異常增生。
WHO根據是否伴有細胞異型性將子宮內膜增生分為兩種類型:子宮內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和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前者多由雌激素持續刺激引起,與無排卵性異常子宮出血相關,其進展為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較低(<5%);后者屬于子宮內膜癌癌前病變,癌變率為8%-27%。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子宮內膜增生的治療需根據病理類型分層管理:無非典型性的子宮內膜增生可藥物保守治療;非典型增生屬于癌前病變,需積極藥物或手術干預。治療方案需結合患者年齡、生育需求及病理特征綜合制定。
子宮內膜癌的高危因素:
子宮內膜癌的發生主要與子宮內膜長期暴露于無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有關。雌激素水平異常升高的女性患病風險顯著增加,具體危險因素可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患有代謝相關性疾病。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被稱為"子宮內膜癌三聯征"。肥胖:脂肪組織中的芳香化酶可將雄烯二酮轉化為雌酮,導致雌激素水平升高;糖尿病:患者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正常女性的2-4倍,可能與高胰島素血癥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水平升高有關;高血壓:可能通過影響血管內皮功能和激素代謝而增加風險。
第二、患有生殖系統疾病。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慢性無排卵導致孕激素缺乏;卵巢性索間質腫瘤:如顆粒細胞瘤,可分泌過量雌激素;不孕癥:與排卵功能障礙相關。
第三、初潮過早或絕經延遲的女性。初潮過早(<12歲):延長子宮內膜暴露于雌激素的時間;絕經延遲(>55歲):卵泡儲備耗竭導致無排卵周期增加,孕激素分泌不足。
第四、外源性激素暴露的女性。絕經后不規范的激素替代治療:單純使用雌激素治療顯著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他莫昔芬治療:具有弱雌激素樣作用,長期使用增加患癌風險。
第五、遺傳性子宮內膜癌綜合征的患者。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Lynch綜合征)是最常見的遺傳性子宮內膜癌綜合征,終生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高達40%-60%。
子宮內膜癌警示信號:
子宮內膜癌早期常無癥狀,故定期婦科檢查十分重要。隨著病情的發展,常見的警示信號包括:
1.異常子宮出血:絕經前女性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經期延長(>7天)或經量增多(>80ml/周期);絕經后女性出現任何形式的陰道出血均屬異常。
2.陰道分泌物改變:包括分泌物量增多、性狀改變(水樣或血性)或伴有異味。
特別提示:絕經后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約占90%的病例。出現上述癥狀時,建議首選經陰道超聲檢查,評估子宮內膜厚度(絕經后女性正常值≤4mm)及宮腔情況。若發現異常,需進一步行子宮內膜活檢或宮腔鏡檢查及診斷性刮宮以明確診斷。需強調的是,這些癥狀雖非子宮內膜癌特有,但及時就醫、規范檢查是早期診斷的關鍵。
如果病理確診為子宮內膜癌,我們還要做影像學檢查來進行臨床分期,從而決定治療方式或者手術范圍。盆腔增強核磁共振是首選的影像學檢查,可以清晰顯示:腫瘤大小及位置、肌層浸潤深度、宮頸間質是否受累、附件區有無轉移以及盆腔淋巴結情況。我們還要了解是否有遠處轉移,比如可以通過胸部CT檢查判斷有沒有肺轉移。此外,可輔助檢測血清腫瘤標志物,比如大家都比較熟悉的CA125,在晚期患者中可能出現升高,而HE4,作為新型標志物,具有較高的特異性。
當然,子宮內膜癌的診斷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問題,我們一定要遵醫囑進行檢查,這樣才能盡早明確診斷,采取合適的治療措施。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