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輕拂,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然而,在這美好的季節里,一些人卻感到疲憊、情緒低落,甚至出現“春困”和“傷春”的現象。泉州市心理援助熱線中心負責人、國家中級心理治療師劉華楊提醒,這些癥狀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反應,也可能與精神心理健康密切相關。
傷春:
季節性情緒失調的表現
傷春,通常表現為情緒低落、多愁善感、對事物失去興趣,甚至出現焦慮、失眠等癥狀。這種情緒的產生,一方面與人體內的激素變化有關。春季日照時間變長,人體的褪黑素分泌減少,血清素等神經遞質的平衡被打破,影響了情緒的穩定性。
劉華楊說,傷春在心理學上屬于季節性情緒失調,這種情緒波動在春季尤為常見,尤其是在面對生活壓力或情感問題時。如,一些本身就性格敏感的人,面對春天花開花落、草長鶯飛的景象,容易引發對生命無常的感慨。
尤其是那些心思細膩、情感豐富的人,更容易觸景生情,陷入傷春的情緒之中無法自拔。比如,古代文人常以詩詞抒發傷春之情,“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便生動地描繪出那種對時光流逝、美好易逝的哀傷。如果傷春情緒持續時間較長,且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及時尋求心理幫助。
春困:生理與心理的雙重信號
“春困,是春天里常見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常表現為白天疲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等。”劉華楊說,從生理角度來看,隨著氣溫逐漸回暖,人體的新陳代謝變得活躍,體表血管擴張,更多的血液流向體表,相對地,大腦的供血量減少,從而導致人容易感到困倦、乏力,注意力難以集中。但春困不僅僅是身體的疲勞,也可能是心理狀態的一種反映,它還可能對我們的精神狀態產生負面影響。
長期處于春困狀態下,可能會影響人的情緒和認知功能。人的情緒容易變得低落、煩躁,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和學習效率大幅下降,這種狀態如果持續時間較長,還可能引發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例如,一些學生、職場人士因為春困影響了學習、工作表現,而頻繁在學習、工作中出錯,進而受到批評,這無疑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使負面情緒不斷累積,從而產生自我懷疑和壓力,惡性循環,進一步加重了心理負擔。
應對:
增加輕松戶外活動
無論是春困還是傷春,若不加以重視和干預,都可能對我們的精神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那么,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規律作息。首先,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至關重要。避免熬夜,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復才能更好適應季節變化。教育部、心理學專家、醫學專家研究共識,明確要求睡眠生理需求時間為:小學生10個小時,初中生9個小時,高中生8個小時。研究發現午休最佳睡眠時間是20分鐘。
合理飲食。合理的三餐飲食要考慮營養均衡且多樣化,富含維生素、優質蛋白、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的食物。飲食避免高糖、高脂肪、辛辣和刺激性食物,晚餐不宜過晚、過飽,避免太甜食物,因生長激素與血糖是此消彼長的;優質蛋白攝入盡可能在睡前4—6小時,以免加重腸胃負擔,影響睡眠,從而影響身體狀態,加重疲勞感。
適度運動。春天陽光明媚,適當增加戶外活動,接觸陽光,是改善精神狀態和提高智商的有效方法。可以選擇輕松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登山等。
心理調適。學會自我調節情緒,當出現負面情緒時,要學會正視并接納它們,而不是一味地壓抑。此外,保持樂觀的心態,關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也能有效抵御傷春情緒的侵襲。
春季是心理問題高發期,尤其是對于有抑郁、焦慮傾向的人群,應特別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如果春困或傷春的癥狀較為嚴重,及時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是非常必要的。
來源: 泉州醫生 泉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