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的海草床。?王敏幹(John MK Wong) | 綠會融媒·“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

2025年3月1日,正值一年一度的“世界海草日”,“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小編與中國香港海洋生物學家、卡塔爾海灣區鯨鯊保護中心執行主任王敏幹教授(Prof. John MK Wong)就海草進行了訪談。

海濕小編:王教授,很多人可能對海草不太了解。畢竟,它們離城市中生活的我們實在太遙遠了。您能簡單介紹一下海草是什么嗎?

**王敏幹:**當然。海草是一類真正的海洋植物,它們與陸地上的草本植物類似,具有完整的根、莖、葉結構,會開花(盡管花朵開放時間非常短暫),并且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將陽光轉化為能量。與藻類不同,海草屬于高等植物,這意味著它們擁有更復雜的組織結構和繁殖方式。海草主要分布在溫暖的淺海區域,通常在水深不超過10米的海底生長,形成廣闊的“海底草原”。這些海草草甸不僅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棲息地,還為魚類、甲殼類、海龜、海馬等數千種生物提供了繁殖、覓食和躲避天敵的場所。此外,海草草甸還能穩定海底沉積物,減少海水渾濁度,從而為其他海洋生物創造更適宜的生存環境。可以說,海草是淺海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的健康直接關系到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

海濕小編:聽起來海草在海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們具體有哪些生態功能呢?

**王敏幹:**海草可以說是海洋生態系統的“基石”,它們的作用可不僅僅是長在海底那么簡單。首先,海草草甸就像海底的“大房子”一樣,為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和藏身之處。大到鯊魚、儒艮,以及各種尺寸的魚類、蝦、蟹,還有大家熟悉的海龜、海馬、綠海龜,以及許多的海洋生物,都依賴這片“海底草原”生存。據統計,全球有超過1000種海洋生物和海草生態系統息息相關,其中不少還是漁業資源的重要來源。可以說,海草不僅是海洋生物的家園,也是許多沿海漁民賴以生存的“糧倉”。

不僅如此,海草還是海洋里的“天然凈化器”。它們能吸收海水里過多的營養物質,比如氮和磷,這些物質如果太多,就會引發赤潮或者導致海水缺氧,形成所謂的“死亡區”。海草通過吸收這些“多余”的營養物,幫助維持海水的健康狀態。另外,海草的根系還能牢牢抓住海底的泥沙,防止它們被海浪卷起,讓海水保持清澈。這樣一來,陽光就能更好地穿透海水,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適宜的環境。海草還能吸收和儲存海水中的污染物,包括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從而降低這些有害物質對海洋生物和人類健康的威脅。這種天然的“過濾”功能使得海草成為海洋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清潔工”。它們不僅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支撐,也是維持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的關鍵。

海濕小編:現在全球都在關注氣候變化,海草在這方面能發揮什么作用呢?

**王敏幹:**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海草是地球上最有效的“藍碳”儲存者之一。雖然它們只覆蓋了海底0.1%的面積,卻能吸收并儲存全球海洋18%的碳,遠遠超過熱帶雨林的碳固存能力。它們通過固定二氧化碳,減緩全球變暖,同時還能緩沖海洋酸化,對珊瑚礁等脆弱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海濕小編:除了生態價值,海草對人類社會有什么直接影響嗎?

**王敏幹:**王敏幹:當然!海草草甸可以充當天然“防波堤”,減少風暴、颶風和海嘯的破壞力,保護沿海居民免受洪水侵襲。此外,許多沿海社區依賴海草生態系統維持漁業生產,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海草支持的漁業關系到數百萬人的生計。

海濕小編:這么重要的海洋生態系統,為什么還在大規模減少?

**王敏幹:**主要有幾個原因。最直接的是人類活動的影響,比如沿海開發、填海造陸和許多沒有考慮到環境影響的基礎設施建設,容易直接破壞海草生境。不可持續的漁業做法,比如拖網捕魚,影響也是非常嚴重的。農業和工業污染帶來的營養物超標會導致水體渾濁、影響海草正常的光合作用。此外,全球變暖導致的海水溫度上升、極端天氣頻發,也加劇了海草的消失。目前,海草的消失速度大約是每年7%,相當于每30分鐘就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海草草甸消失。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如果海草床破壞了,那么一些依賴它生存的海洋物種就會逐漸消失不見。儒艮在中國被宣布為“功能性滅絕”,就是一個例子。

海濕小編:面對這樣的危機,全球已經有哪些保護行動呢?

**王敏幹:**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在推動海草保護。最直接的,比如今天就是第一個很有意義的日子——此前聯合國已經通過決議,將每年的3月1日定為“世界海草日”,來提升公眾意識,讓人們了解海草、理解和支持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此外,一些沿海國家正采取“海草保護區”模式,限制人類活動對海草生態的影響。同時,科學家們也在研究如何利用人工修復技術來幫助受損的海草草甸恢復。

海濕小編:有沒有已經取得成果的保護案例,能給大家一些信心?

**王敏幹:**當然!比如澳大利亞的“海草種子播撒”項目,通過人工收集健康的海草種子,然后在退化區域重新播撒,已經成功恢復了上百公頃的海草草甸。另外,菲律賓、印尼等國通過社區參與的方式,讓當地漁民加入海草保護工作,既改善了生態環境,也提高了漁業收入。

海濕小編:那么未來,全球應該在哪些方面加強海草保護工作?

王敏幹:《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F)的30*30目標就提供了很好的指引。這里面不光是海洋保護區的建立,其他有效的區域保護措施(OECMs)也很重要,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此外,法律也是重要的保障,讓海草床等生物多樣性保護有法可依,推動各國制定更嚴格的海草生態保護法規;現代科技也可以大有作為,提升科技應用,利用遙感技術、大數據監測海草健康狀況,提高管理效率、以及執法取證;推動國際合作,海草是全球性的生態資源,需要各國攜手保護,比如設立跨國海草保護區都是有效策略。

**【海濕·專家簡介】**王敏幹教授(Prof.John MK Wong),中國香港海洋生物學家,香港海洋環境保護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極地科學委員會顧問,卡塔爾環境與氣候變化部海洋環境顧問,卡塔爾海灣區鯨鯊保護中心執行主任,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海洋與濕地工作組顧問,山東威海大學客座教授, 蘇格蘭羅伯特戈登大學榮譽教授。王敏幹是聯合國環境署全球儒艮狀況評估(2002, 2024)、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全球鯊魚、魟魚與銀鮫現狀》(2024)的共同作者,著有《中華白海豚,江豚及長江白鱀豚》(1997)、《卡塔爾海灣區鯨鯊保護中心年度報告》(2023、2024)等,參與撰寫了超過150篇學術論文。

王敏幹擁有蘇格蘭阿伯丁的羅伯特戈登大學藥學學士學位(B. Pharm.)和海洋環境科學榮譽博士學位(DSc)。自1966年獲得潛水員認證以來,王敏幹便投身海洋保護事業,自1989年起,他積極推動全球范圍內的海洋環境保護。他還是香港海洋保護協會的創始人及主席,也是中國海洋哺乳動物研究的開創者之一,曾深入研究包括印度太平洋座頭鯨、白鱀豚、儒艮、斑海豹以及鯊魚等物種。

王敏幹長期致力于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海洋哺乳動物研究以及海洋保護區的管理,并在全球范圍內推動藍色經濟的發展?。他在1993年成為首位在南極海底拍攝的中國香港科學家,這段經歷讓他對南極的生態環境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見證了氣候變化對極地生態的潛在威脅?。作為香港海洋保護協會的領導人,王敏幹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積極呼吁設立香港海岸保護區,保護香港水域的獨特生物資源。他特別關注海馬和中華白海豚等瀕危物種的保護,指出這些物種因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破壞而面臨生存危機,并希望通過設立海岸保護區為它們提供棲息地?。他還曾在2006年中國廈門的中華白海豚國際研討會上做了關于“中國的鯨類保護”主題的主旨報告,詳細探討了中國鯨魚的歷史分布、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當前的保護措施和未來的挑戰。

(注:1.本文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歡迎留言、討論。2.通常物種的拉丁學名一般以斜體顯示;但是因本平臺的文章被拷貝到外部平臺時經常出現斜體內容自動丟失的情況,故而未作斜體設置。特此說明。)受訪專家 | 王敏幹
訪談人 | 王昆山

編輯 | 綠茵

排版 | 綠葉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