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此時氣溫回升,萬物萌動,人體新陳代謝加快,但乍暖還寒的天氣和活躍的戶外活動可能對骨骼、關節造成潛在壓力。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護理管理部主任朱海利主任護師,**從中醫理論出發,結合傳統養生智慧與現代骨科知識,為您提供實用養護建議,助您防寒保暖,避免關節“受驚” 。

一、驚蟄時節,做好關節防寒

驚蟄時節早晚溫差大,風寒濕邪易侵入關節,誘發疼痛或僵硬。專家建議:

**1、重點保護“薄弱部位”:**膝關節、頸椎、腰椎對溫度敏感,外出時可佩戴護膝、圍巾,避免穿短裙或露腳踝的褲子。

**2、穿衣“洋蔥式”法則:**內層透氣、中層保暖、外層防風,方便根據溫度增減衣物,避免出汗后受涼。

二、科學運動,激活筋骨活力

春季陽氣升發,宜適度運動,但需注意方式:

1、運動前充分熱身,建議先進行10分鐘關節活動(如轉腕、繞肩、弓步壓腿),提升肌肉彈性。

2、選擇低沖擊運動:快走、太極拳、八段錦等可增強關節穩定性,避免劇烈跳躍或負重訓練引發損傷。

3、巧用“伸懶腰”養生法:傳統養生提到“疏肝調經氣血暢”,伸懶腰能拉伸脊柱、放松肩頸,促進血液循環,緩解久坐疲勞。

三、飲食調理,強健骨骼根基

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驚蟄養骨需兼顧疏肝與補腎:

**補鈣與維生素D:**增加牛奶、豆制品、深綠色蔬菜(如香椿、菠菜)攝入;晴天適度曬太陽,促進鈣吸收。

**祛濕養肝食譜:**濕氣重可能加重關節不適,可食用薏米粥、山藥排骨湯,或飲用菊花枸杞茶疏肝明目。

**避免過食酸味:**中醫認為“酸入肝”,過量可能抑制陽氣生發,影響筋骨舒展,建議減少醋、檸檬等酸性食物的攝入。

四、穴位按摩與日常防護

**按揉“足三里”健脾胃:**該穴位位于膝蓋外側凹陷下3寸,常按可增強體質,間接保護骨骼。

**睡前泡腳驅寒:**用40℃左右溫水浸泡雙腳15分鐘,加入艾草或生姜更佳,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環,緩解關節冷痛。

**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時活動5分鐘,做“踮腳尖”“金雞獨立”等動作,增強踝關節和膝關節穩定性。

專家提醒

朱海利主任護師提醒:若出現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受限;晨起僵硬超過30分鐘;腰部持續性酸痛伴下肢麻木。建議盡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驚蟄時節的骨科養護需順應自然規律,兼顧防寒、運動、飲食與日常習慣。

通過科學防護,不僅能預防關節疾病,還能為全年骨骼健康打下基礎。正如中醫養生所強調的“春生夏長”,抓住春季生發之機,讓筋骨與萬物一同煥發生機。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護理管理部 顏敏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Wx)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