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兆瀅
我們都聽說過,宇宙始于大約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后,宇宙中充滿了光子、夸克、電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
隨著宇宙的膨脹和冷卻,一些基本粒子開始形成第一批元素:氫、氦,以及少量的鋰。之后,在宇宙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恒星核心的核聚變反應產(chǎn)生了如碳、氧等較輕的元素,而超新星爆發(fā)和雙中子星并合等劇烈事件則合成了更重的元素。正是這些不同的物理過程,逐漸構(gòu)建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豐富多彩的元素周期表。
不僅如此,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科學家通過人工合成還在不斷地增加新的元素。目前,已知最重的元素是原子序數(shù)為118號的?(Og)。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我們能否創(chuàng)造出比它更重的元素?
2024年10月24日,一篇發(fā)表于《物理評論快報》的論文表明,研究人員采用了一種新方法,成功制造出了一種已知的超重元素,也就是原子序數(shù)為116的??(Lv)。而這項研究之所以值得關注,是因為新方法為制造更重的120號元素帶來了希望。
那么什么是超重元素,為什么制造它們這么難呢?
在元素周期表中,超重元素(Superheavy Elements)是指那些原子序數(shù)超過103的元素。由于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科學家必須通過實驗室的核聚變反應來制造它們。
理論上,制造超重元素很簡單。你只需要把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融合在一起,使他們的質(zhì)子數(shù)(即原子序數(shù))等于想要創(chuàng)造的超重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即可。例如,如果你想創(chuàng)造出116號元素,你可以嘗試融合鈣-48和鋦-248的原子核,它們分別包含了20個質(zhì)子和96個質(zhì)子,20+96=116。
聽起來很簡單,但在實踐中,制造超重元素卻充滿了挑戰(zhàn)。通常,科學家會使用粒子加速器,用較輕的原子核組成的粒子束撞擊由較重的原子核構(gòu)成的靶。其目的是讓兩個原子核聚變,形成一種新的、更重的元素,比如??或?。然而,兩個原子核發(fā)生聚變的概率極低。為了制造一個超重元素,就需要向靶原子核發(fā)射數(shù)以億計的粒子。即便成功制造出一個原子,它也會瞬間衰變?yōu)楦p的原子核,因為這些超重元素的原子核非常不穩(wěn)定。因此想要研究超重元素就變得異常困難。
到目前為止,第114到118號元素,都是用鈣-48粒子束轟擊由錒系元素構(gòu)成的靶制造出來的。鈣-48具有20個質(zhì)子和28個中子,這種同位素非常穩(wěn)定,非常適合用來與靶發(fā)生核聚變反應,產(chǎn)生超重元素。不過,如果想要用鈣-48產(chǎn)生第119或120的元素,則需要第99號元素锿(Es)和第100號元素鐨(Fm)作為靶。但問題是,這兩種元素極不穩(wěn)定,半衰期比實驗的時間還要短;同時,這些元素也非常稀有,科學家只能獲得微克級別的少量樣品,而實驗用到的靶至少需要10毫克。所以,要制造出更重元素的唯一出路就是找到新的方法。
在新的研究中,物理學家試圖用一種特殊的鈦同位素——鈦-50來制造超重元素。這種鈦同位素很稀有,只占天然鈦的5%左右。研究人員將一小塊鈦-50金屬加熱到近1700攝氏度。在這個極端溫度下,鈦不會融化,而是直接升華變成氣體,就像干冰沒有先變成液體而是直接變成氣體一樣。氣化后的鈦會進入到一個復雜的裝置中,在那里,高能電子會與鈦原子碰撞,轟擊掉鈦原子所包含的22個電子中的12個,使鈦原子變成帶正電的離子。如此一來,研究人員就可以通過磁鐵來操縱這些離子,并讓它們在回旋加速器中加速。
用鈦-50轟擊钚-224,研究人員創(chuàng)造出了116號元素。(圖/Jenny Nuss/Berkeley Lab)
由鈦離子構(gòu)成的離子束會瞄準另一種重元素制成的靶。這次,研究人員嘗試用鈦-50來制造116號元素,??(Lv)。所以,靶是由钚(Pu)制成的。這個靶比一張紙還薄,它會被不斷旋轉(zhuǎn),這有助于分散持續(xù)轟炸產(chǎn)生的熱量。每秒鐘,大約有6萬億個鈦離子撞擊靶。而且鈦離子的能量必須精準調(diào)控:如果太低,它們就沒有足夠的能量靠近靶原子核;如果太高,它們可能會摧毀靶原子核,使聚變過程失敗。
最終,通過這個方法,研究人員成功的制造出了??。這一成功也為合成更重的119號和120號元素奠定了基礎。
通過新方法,或許可以制造出120號元素。(圖/Jenny Nuss/Berkeley Lab)
研究人員尤其關注第120號元素,因為理論模型預測它可能接近’穩(wěn)定島’區(qū)域。在這個區(qū)域內(nèi),特定數(shù)量的質(zhì)子和中子可以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超重原子核。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元素不會放射性衰變,而是相較于其他超重元素,它們的半衰期可能會延長數(shù)秒、甚至數(shù)分鐘。所以,研究人員就有更多的時間去研究超重元素,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探索原子核的極限,以及元素周期表的極限。
論文鏈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3.172502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名稱:李兆瀅
審核:穆云松 中國人民大學化學與生命資源學院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
出品:中國科協(xié)科普部
監(jiān)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星空計劃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