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天氣波動劇烈,前天大街上出現穿短袖的帥哥美女。昨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不期而至,氣溫突降。今天診室內感冒的病人增加,咳嗽聲此起彼伏。一位肺心病的老人,大口穿著粗氣,端坐在擔架車上,送進了病房。這些疾病發生與節氣交替時期未能及時調整穿著密切相關,望著老人的背影,想起古人的一句話“春捂秋凍”,"春捂"在現代生活中的具有現實意義。

一、春捂的科學依據

(1)《黃帝內經》指出:“春季陽氣初升,腠理漸開,過早減衣,易致寒邪入理”;

(2)人體皮膚分布著200-500萬個冷熱感受器,春季乍暖還寒,過早減少衣物會使血管持續收縮,導致免疫功能暫時性下降30%-40%。臨床數據顯示,春季過早減衣人群的上呼吸道感染發生率較正常人群高1.8倍。

(3)人體體溫調節滯后:成年人的體溫調節系統需要7-14天適應環境溫度變化。

(4)免疫屏障保護機制:春季氣溫波動時,適度保暖可維持鼻腔黏膜溫度在32-35℃,有效抑制病毒復制。

(5)微循環優化作用:老年人要注意頸部、足部等關鍵部位的保暖能促進外周血液循環,提升組織代謝率 。

二、季節轉換期的精準防護策略

"春捂"應把握15℃臨界值,當日均溫穩定超過15℃方可逐步減衣。重點防護區域包括:頸后區(覆蓋風池、風府穴位)、腹部(神闕穴周邊)、膝關節(血海、足三里區域)。建議采用"洋蔥式"穿衣法,即內層選擇透氣性強的內衣、中層使用保暖層、外層配置防風外套。

三、現代醫學視角下的辨證應用

中醫體質辨識顯示,陽虛質人群春捂時間需延長1-2周,可配合艾灸關元、氣海等穴位增強體質;過敏體質者應做好呼吸道防護。現代生活方式帶來的"人造寒邪"(空調、冷飲過量)使人體陽氣受損,建議將室內外溫差控制在5℃以內,冷飲攝入每日不超過200ml。

四、重點人群防治:對于慢性疾病患者,春季晝夜溫差超過8℃時應加強夜間防護;兒童因體表面積/體重比是成人的3倍,散熱快,建議采用"比成人多穿半件"原則。監測數據顯示,科學實施春捂可使季節性疾病發生率降低40%左右。

五、特殊人群防護要點

1. 心血管病患者:室內外溫差控制<8℃;隨身攜帶硝酸甘油片;

晨練推遲至日出后2小時;

2.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使用加濕器維持40-60%濕度;外出佩戴口罩;鼻腔每日2次生理鹽水沖洗;

3.體質虛寒人群:避免隨意減少冬季衣物;飲用姜茶(3g干姜 500ml熱水)促進末梢循環;避免空腹晨練;

4. 病毒感染預警信號:

出現持續3天以上低熱(<38.5℃)、咽痛伴白斑、乏力加重等癥狀應及時就醫;

“春捂”本質是引導人體與自然節律共鳴,建立人體與天地間的動態平衡。作為中醫人,我們既要傳承古人“天人相應”的智慧,也需用現代醫學標準指導實踐,讓傳統養生煥發科學生機。

作者:張玉才,齊河縣中醫院副主任醫師

來源: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