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天的腳步悄然而至,大地回春,萬物吐露新綠,然而對于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屬而言,這卻是一個必須提高警覺的時期。權威研究顯示,春季精神疾病的發病率顯著高于其他季節,大約是其他季節的1.5至2倍。
為何春季會成為精神病的高發期?對此,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軀體疾病精神科科室主任、主任醫師唐麗從幾個方面進行了介紹。
從氣候角度分析,春季氣溫波動較大,忽冷忽熱。人體的神經系統對溫度變化極為敏感,頻繁的冷熱交替會干擾神經遞質的正常分泌和傳遞。唐麗主任指出,例如血清素這種能調節情緒、帶來愉悅感的神經遞質,在不穩定的氣溫下,其分泌量可能會減少,從而導致情緒低落、焦慮等癥狀,增加了精神疾病發作的風險。
此外,光照時長的變化也不可小覷。春季白晝逐漸變長,光照時間增加,這會打亂人體原有的生物鐘。唐麗主任解釋說,生物鐘一旦紊亂,會影響大腦的神經調節功能,導致大腦的興奮與抑制過程失衡,進而誘發精神疾病。
在心理層面,春季人們的社交活動增多,生活節奏加快,面臨的壓力也隨之增大。對于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人來說,難以適應這種變化,容易產生心理應激反應,成為精神疾病發作的導火索。
以26歲的小劉為例,他患有雙相情感障礙多年。每年春季,他的病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波動。今年春天,隨著氣溫的忽高忽低,他發現自己情緒變得極不穩定。原本積極樂觀的他,時而陷入莫名的低落,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整日躺在床上;時而又異常興奮,語速加快,思維跳躍,連續幾天都只睡兩三個小時,還覺得精力充沛。
家人發現他的異常后,立即帶他去醫院就診。接診的唐麗主任經過詳細評估,判斷他的病情復發,需要積極治療。
唐麗主任提醒,如果你或身邊的人出現情緒持續低落或高漲、睡眠紊亂、行為異常、思維混亂等癥狀,且持續兩周以上,務必及時尋求專業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的幫助。早期識別、早期干預,對于控制病情發展、提高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因此,在春季,我們應特別關注自身與身邊人的心理健康。保持規律作息,早睡早起,讓生物鐘適應季節變化;適度運動,促進身體分泌內啡肽等快樂激素;當感覺心理壓力大時,及時向家人、朋友傾訴,或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幫助。若發現身邊人出現異常情緒、行為,應及時勸其就醫,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 軀體疾病精神科(男)譚玉郎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Wx)
來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