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室的故事:
凌晨2點,19歲的大學生小林被同學攙扶著沖進急診室,他弓著腰,右手死死按著右胸,每一次呼吸都像被刀刺中。就在2小時前,這個身高185 cm的校籃球隊中鋒還在球場上飛身扣籃,突然一陣撕裂般的胸痛讓他跪倒在地。**CT掃描顯示:**右側氣胸,肺組織壓縮70%,一個破裂的肺大皰正在源源不斷將空氣漏入胸腔。
一、"爆肺"的科學解讀:認識氣胸
氣胸在急診室有個形象的外號——"爆肺"。
當肺表面出現破口,原本應該存在于肺內的空氣就會"叛逃"到胸膜腔,形成壓迫。就像被擠壓的彈簧,萎陷的肺組織逐漸失去呼吸功能。
1. 誰是氣胸"偏愛"的人群?
* 瘦高體型的青少年男性(身高增長快于肺組織發育)
* 吸煙者(煙霧破壞肺泡結構)
* 潛水員/飛行員(氣壓劇烈變化)
* 慢性肺病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結核等)
2. 識別氣胸的"紅色警報":
* 突發刀割樣胸痛(常發生于咳嗽、提重物后)
* 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
* 患側呼吸音消失(醫生聽診器下的"寂靜區")
* 典型體征:頸部皮下氣腫(觸摸有"握雪感")
二、從急救到手術:氣胸治療全攻略
? 急救第一課:
遇到疑似氣胸患者,應立即保持半臥位,避免慌亂搬動。2019年北京馬拉松比賽中,急救志愿者正是用這個姿勢為一名突發氣胸的跑者爭取了黃金搶救時間。
? 階梯式治療方案:
**觀察等待:**適用于肺壓縮<20%且癥狀輕微者,每日1%的自發吸收率
**胸腔穿刺抽氣:**用注射器抽出500 ml ~1000 ml氣體,即刻緩解癥狀
**胸腔閉式引流:**留置引流管持續排氣,85%患者可通過此法治愈
**胸腔鏡手術:**對反復發作或存在肺大皰者,采用3個"鑰匙孔"切口進行肺大皰切除+胸膜固定,復發率降至5%以下
? 微創手術新突破:
北京協和醫院胸外科日間病房開展的自主呼吸麻醉下胸腔鏡手術,患者術后4小時即可下床活動。這種"無管化"技術(不留置尿管、胸腔引流管)正在改寫氣胸治療模式。
三、藏在基因里的危機:遺傳性肺大皰疾病
在浙江某山村,王姓家族4代人中出現12例自發性氣胸患者。基因檢測發現他們的FLCN基因存在突變,這種遺傳性肺大皰疾病與Birt-Hogg-Dubé綜合征相關,表現為:
* 雙肺多發薄壁囊泡(CT呈現"蜂窩狀"改變)
* 常合并皮膚纖維毛囊瘤
* 腎癌發病風險增加7倍
? **診斷金標準:**低劑量CT篩查結合基因檢測,建議高危家族成員從18歲開始每年復查。
四、女性專屬"隱形殺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
29歲的李女士反復氣胸發作3次后,終于通過病理活檢確診為LAM。這種幾乎只攻擊育齡期女性的罕見病,特征包括:
* 雙肺彌漫性囊性改變(CT呈現"漫天星辰"樣)
* 可合并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與結節性硬化癥(TSC)基因突變相關
? 治療曙光: mTOR抑制劑(如西羅莫司)可使61%患者肺部病灶穩定。北京協和醫院開展的LAM專病門診,已建立2000余例患者的長期隨訪數據庫。
五、守護呼吸的智慧
**預防策略:**戒煙、避免氣壓劇烈變化、控制呼吸道感染
**運動建議:**氣胸患者術后3個月可逐步恢復游泳等溫和運動(潛水、跳傘永久禁忌)
**監測手段:**家用便攜式血氧儀(血氧飽和度<92%立即就醫)
回到小林的故事:
經過胸腔鏡手術,醫生切除了他肺尖部3個"葡萄串"樣的肺大皰。出院時,主刀醫生在他的病歷上畫了個微笑的肺葉圖案,旁邊寫著:"生命不息,運動不止,但要記得給肺穿上'防彈衣'(定期復查CT)"。這個曾經叱咤球場的少年,如今成了校園里的"護肺宣傳大使",用親身經歷提醒著:有些"爆款"經歷,我們真的不需要。
編輯 丨劉洋 趙娜
審校 丨李娜 李玉樂
監制 丨彭斌
【版權聲明】
《協和醫學雜志》倡導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歡迎轉載、引用,但需取得本平臺授權。如您對文章內容及版權存疑,請發送郵件至medj@pumch.cn,我們會與您及時溝通處理,本文部分圖片由AI輔助制作,內容僅供交流、學習使用,不以盈利為目的;科普內容僅用于大眾健康知識普及,讀者切勿作為個體診療根據,自行處置,以免延誤治療。治病就醫相關需求請于北京協和醫院APP線上或線下就診。
來源: 協和醫學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