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刷公交卡、電子門禁……日常生活中,智能手機近場通信技術,即NFC功能,為我們帶來很多便利。
但近期,網絡上出現了一些短視頻,聲稱“通過近距離接觸的支付方式,導致手機里的錢被隔空盜刷”,引起了網友廣泛熱議。隔空盜刷,“手機碰一下錢就沒了”,這是真的嗎?
造謠者被行拘
一名短視頻博主在多個網絡平臺發布視頻稱,自己的助理吃完飯后使用某支付軟件的“碰一下”便捷支付方式結賬。助理將手機放回口袋時,被一個經過的陌生人使用偽裝的POS機盜刷了500元,隨后通過報警將錢款追回。
該短視頻發布后,迅速引起了許多網友討論。支付平臺了解后,發現該短視頻存在多處事實性錯誤,并進行報警處理。
公安機關依法將發布者吳某傳喚至辦案場所進行詢問。經調查,發現該短視頻是吳某為博取流量、吸引關注的“擺拍”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吳某因捏造并傳播網絡謠言的違法行為被公安機關依法處以500元行政罰款,并通過網絡平臺公開致歉。
近距離盜刷不現實
生活中,很多人會用到支付平臺推出的“碰一下”支付功能,使用這項功能的前提是手機上自帶NFC功能并處于開啟狀態。
為了驗證這種“碰一下就偷走錢”的技術是否存在,記者聯系了該支付平臺的產品安全專家,現場演示了“碰一下”的支付過程。
支付平臺產品安全專家高正介紹,使用“碰一下”支付很簡單,商家發起收款后,用戶只需先解鎖手機,直接在機具上碰一下,就可以快速完成一筆支付。用戶手機在鎖定狀態下無法進行“碰一下”支付,這是保證用戶資金安全非常重要的一步,一定要用戶解鎖手機后才能使用。
資料圖
據介紹,“碰一下”支付會結合不同的支付場景、交易風險控制等因素進行支付方式調整,特別是針對大額交易,會要求用戶通過密碼、指紋、面容等方式進行再次確認,保障支付安全。
記者了解到,無論是“掃一掃”支付還是“碰一下”支付,都只在支付過程中起到了驗證作用。“碰一下”雖然利用了NFC的部分功能,但并不通過手機NFC存儲和傳輸用戶的支付信息,所以線下支付并不像網傳所說會被輕易近距離碰觸盜刷。
那么,在線下付款過程中,使用“碰一下”支付功能帶來財產損失的風險到底有多大?
對此,浙江杭州市公安局反詐中心民警羅永此解釋:“如果別人近距離利用手機的NFC功能支付,盜刷了你的錢,這屬于接觸性犯罪,要用到一些掃碼設備或接觸設備,而POS機、碰一碰設備都要實名辦理,線下操作。所以這一類犯罪成本相當高,破案率也很高。****”
警方提示,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們更應該防范的是遠程非接觸性詐騙,這是近年高發的電信詐騙手段之一。
在這類犯罪中,詐騙分子通過偽裝身份,以“航班故障” “扣費取消”為由,引起受害者緊張情緒,降低其警惕性。
其次,詐騙分子會要求受害者通過NFC功能,將銀行卡信息與虛假App軟件綁定,直接讀取并轉移卡內資金。
為了進一步增加信任度,他們還會誘導受害人使用屏幕共享等技術,讓受害者誤以為對方是正規操作。那么,在線下付款過程中,使用“碰一下”支付功能帶來財產損失的風險到底有多大?對此,浙江杭州市公安局反詐中心民警羅永此解釋:“如果別人近距離利用手機的NFC功能支付,盜刷了你的錢,這屬于接觸性犯罪,要用到一些掃碼設備或接觸設備,而POS機、碰一碰設備都要實名辦理,線下操作。所以這一類犯罪成本相當高,破案率也很高。****”
警方提示,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們更應該防范的是遠程非接觸性詐騙,這是近年高發的電信詐騙手段之一。
在這類犯罪中,詐騙分子通過偽裝身份,以“航班故障” “扣費取消”為由,引起受害者緊張情緒,降低其警惕性。
其次,詐騙分子會要求受害者通過NFC功能,將銀行卡信息與虛假App軟件綁定,直接讀取并轉移卡內資金。
為了進一步增加信任度,他們還會誘導受害人使用屏幕共享等技術,讓受害者誤以為對方是正規操作。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該怎么辦?
警方提示:
接到自稱客服的電話,務必核實其真實身份,尤其是涉及改簽、退款等敏感信息時。
避免隨意通過NFC功能進行陌生支付操作,警惕所有要求打開屏幕共享或遠程協助的操作。
一旦察覺被騙,應立即撥打銀行客服電話凍結銀行卡,并報警處理。
來源丨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初審丨陳嘉琦
復審丨魏星華
終審丨韓永林
來源: 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