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又稱“中風”,是我國成人致死、致殘的首要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比超70%。傳統靜脈溶栓治療時間窗僅4.5小時,許多患者因延誤錯失救治機會。2024年國家衛健委發布的《腦血管病防治指南》將部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溶栓時間窗擴展至24小時,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這一突破性進展的背后,離不開精準的影像評估(如多模式CT/MRI)和新型溶栓藥物(如替奈普酶)的應用。然而,時間窗的延長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從評估、監測、并發癥管理等多維度優化護理流程。

一、溶栓前的精準評估與快速準備

1.快速識別與綠色通道啟動 患者突發肢體麻木、言語不清等癥狀時,護士需立即進行BEFAST評估(平衡、視力、面部、肢體、言語、時間),符合異常者立即啟動卒中綠色通道。研究表明,入院至溶栓給藥時間(DNT)控制在60分鐘內可顯著提升療效。

2.生命體征與禁忌癥篩查 重點監測血壓(收縮壓≤180mmHg,舒張壓≤100mmHg)、血糖(2.7-22.2mmol/L)及意識狀態,排除顱內出血、近期手術等禁忌癥。對于高血壓患者,需遵醫囑調整用藥,避免血壓波動。

3.靜脈通路與藥物準備 建立單獨靜脈通路,優先選擇留置針以減少穿刺損傷。替奈普酶需在1分鐘內推注10%劑量,剩余90%在60分鐘內滴注完畢;尿激酶則需持續輸注30分鐘。

二、溶栓過程中的動態監測與風險防控
1.嚴密監測生命體征

**血壓控制:**每15分鐘測量一次,收縮壓≥180mmHg或舒張壓≥100mmHg時需緊急處理。
**神經功能評估:**通過NIHSS評分記錄患者意識、肌力、言語等變化,警惕突發頭痛、嘔吐等顱內出血征兆。
2.并發癥的早期識別
**出血風險:**牙齦出血最常見,需觀察皮膚黏膜、鼻腔、消化道及泌尿道。溶栓后24小時內避免侵入性操作(如導尿、置管)。
**過敏反應:**警惕皮疹、喉頭水腫、呼吸困難,立即給予腎上腺素搶救。

三、溶栓后的綜合護理與康復銜接
1.基礎護理與并發癥預防

**臥床管理:**絕對臥床24小時,抬高床頭15°~30°以降低顱內壓,定期翻身預防壓瘡。
**飲食指導:**首次進食前需通過洼田飲水試驗評估吞咽功能,避免誤吸引發肺炎。
**2.神經功能與康復介入
早期康復:**病情穩定后盡早開展肢體運動、語言康復及吞咽訓練,可顯著改善預后。
**心理支持:**卒中后焦慮、抑郁發生率高達40%,護士需主動溝通,增強患者治療信心。
**3.長期健康管理
藥物依從性:**出院后需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定期復查血壓、血糖、血脂。
**生活方式干預:**低鹽低脂飲食、戒煙限酒、控制體重,降低復發風險。

四、特殊人群的護理要點
1.醒后卒中與無目擊者卒中

依賴影像學(如CT灌注成像)評估缺血半暗帶,而非單純依賴發病時間。

2.老年患者

需加強基礎護理(如皮膚護理、肺部排痰),警惕多系統并發癥。

溶栓時間窗的擴展為卒中患者提供了更多生機,但護理工作的質量直接影響療效。護士需掌握影像評估技術、精準監測生命體征、預防并發癥,并與康復團隊緊密協作,實現“救治-康復”一體化管理。未來,隨著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的應用,護理流程將更高效,為卒中患者帶來更大希望。

(本文數據來源:《腦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聲明:本文系醫學相關教育科普文章,不涉及具體治療方法或醫療行為,不得替代醫院就診行為。


作者簡介:

趙姣姣,女,主管護師,科普中國專家、中國卒中學會護理學分會會員、中國農村衛生協會會員、山東省卒中學會護理學分會委員、山東省護理學會會員、山東省科普志愿者協會會員。畢業于泰山醫學院護理學本科專業;2007年起,在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后更名為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工作,先后在急診科、神經外科、重癥醫學科、急診重癥醫學二科工作。長期從事急診、重癥醫學護理研究 。

來源: 趙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