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科學傳播似乎總是慢人一步,而謠言卻往往先聲奪人。科學信息的傳播為何總是顯得力不從心?為什么經過多輪審核的科普內容傳播效果不如那些“聳人聽聞”的謠言?現在我們淺談一下這個現象背后的原因,以及正在發生的變化。
一、科學傳播的困境
1. 嚴謹與吸引力的矛盾
正如新華網在《專家呼吁:是時候修訂科普法了!》中分析的,科學傳播需要保持嚴謹性,這往往意味著使用專業術語和復雜論證。這種嚴謹使得科學內容看起來不夠“確定”——科學家常說“可能”“或許”“初步研究表明”,而謠言則斷言“絕對”“肯定”“震驚發現”很多。搜狐新聞的《偽科普橫行,如何守護真實的科學知識?》一文中,偽科普常利用簡化敘述和花哨術語誤導公眾,例如聲稱“基因檢測能劇透孩子天賦”,實則違背基因科學的復雜性。
科學傳播的語言嚴謹、表述謹慎,往往會增加讀者的閱讀難度。而謠言卻往往更直接,也容易被接受和傳播。
2. 審核流程的時間成本
科普中國網在《5月〈真相〉來襲!你被這些科學謠言、流言擊中了嗎》中提到,權威科普內容需經過多輪審核以確保準確性,但這一過程耗時數天甚至數周。而在此期間,類似“5G基站輻射危害健康”等謠言已通過社交媒體廣泛傳播,形成先入為主的認知。正如《別讓“科學”流言重復昨天的故事》中所言,當科學傳播者最終發聲時,謠言已深入人心,辟謠效果大打折扣。
當科學傳播者最終發聲時,謠言可能已經深入人心,形成了先入為主的印象,這時再進行辟謠往往效果有限了。
二、謠言傳播的“優勢”
1. 情感共鳴與認知便利
《病毒謠言背后的真相:科學與常識的較量!》分析稱,謠言常利用公眾的恐懼或希望情緒傳播,例如“不明病毒出現”的傳言引發恐慌,而科學傳播偏重理性分析,難以激發同等傳播欲望。此外,謠言內容設計簡單直接,如“吊頸健身可治頸椎病”等說法迎合了公眾對快速、直接、可應用的解決問題的渴望。
科學傳播往往偏重于理性分析,缺乏些情感上的共鳴,不太容易在短時間內激發公眾的強烈反應和傳播欲望。
2. 內容設計與傳播策略
《偽科普橫行,如何守護真實的科學知識?》也指出,有些自媒體謠言善用標題黨、戲劇化表達(如“眼球運動治愈近視”等)吸引點擊,而科學傳播多采用中規中矩的表達,在流量競爭中處于劣勢。這種現象在一些短視頻平臺尤為突出,偽科普內容常以“有圖有真相”的形式快速擴散。
科學傳播則通常采用中規中矩的表達方式,在吸引力上處于劣勢,常不會快速擴散。
三、科學傳播者的困境
1. 專業與通俗的平衡
《別讓“科學”流言重復昨天的故事》提到,科學傳播者需兼顧專業性與通俗化,但這一平衡極難把握。例如關于“食物保鮮膜加熱致癌”的討論,若過度簡化可能誤導公眾,而詳述劑量與場景又增加理解門檻。
讓科普文章保持內容的專業性和準確性,又要兼顧表達的通俗化和趣味性。這種平衡并不那么容易把握,使得許多科普內容要么過于專業難懂,要么因簡化而失真。
2. 資源與回報不成正比
新華網的《專家呼吁:是時候修訂科普法了!》則顯示,專業科普工作者收入普遍低于自媒體創作者。盡管修訂后的《科學技術普及法》強化了科普人才支持,但人才短缺問題依然嚴峻。
有如“菠蘿”在《一席》中的那句話:我們是兼職在辟謠,別人是全職在傳播偽科學。專業人員做科普有如休息時間做兼職,而且即使是專業的科普工作者,其收入和社會認可度也普遍較低。科學傳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調研、驗證和內容創作還有修改,但獲得的經濟回報和社會影響力卻遠不如制造噱頭的自媒體賬號。
這種情況也讓許多有才華的傳播者沒有時間或不能投身科學傳播事業,進一步加劇了科學傳播的人才短缺問題。
四、改進的方向
1. 提升科學傳播的親和力
《全國優秀科普微視頻》以“雪龍2號”科考船動畫為例,展示如何通過擬人化、故事化表達增強科普吸引力。這種“既科普武力高強,又科普智慧大腦”的方式,使得嚴謹性與趣味性并行。又如B站的優質UP主,漫畫搞笑加權威參考資料等的創造模式,也讓科學傳播的方式賞心悅目。。。
2. 加快響應速度
《構建科學辟謠快速反應機制》建議,平臺應利用AI技術實時監測謠言,例如國家衛健委的“健康科普辟謠平臺”已在嘗試縮短審核周期,實現48小時內權威辟謠。
3. 培養公眾的科學素養
《偽科普橫行,如何守護真實的科學知識?》中強調,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是根本之策。當公眾能主動查證信息來源(如核查“氨基酸營養針助考”等謠言),偽科普的生存空間將大幅縮減。
最后
回顧歷史的發展,在大航海時期-"當謠言狂飆的時候,科學還在學習穿鞋"!
科學傳播與謠言的競爭像是一場不對等的較量。科學傳播者有著尊重事實、嚴格論證的使命還有瘋狂修改的能力,而謠言制造者往往不受約束地編造內容、煽動情緒。
或許,科學傳播永遠無法在速度和吸引力上超越謠言,但我們可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立法、改進傳播方式、提高反應速度、培養公眾科學素養等多種方式,縮小這種差距,讓科學的聲音更加響亮,也讓真相能夠及時抵達公眾面前。
參考資料:
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2.《走進“探極神器”,讀懂“冰雪蛟龍”》-中國科普網,2023-06-27
3.《注射氨基酸營養針有助于考試發揮?》-科普中國,2024-07-02
4.《病毒謠言背后的真相:科學與常識的較量!》-搜狐新聞,2025-01-10
5.《5月〈真相〉來襲!你被這些科學謠言、流言擊中了嗎》-科普中國網,2021-12-31
6.《別讓“科學”流言重復昨天的故事,如何筑牢信息防線?》-搜狐新聞,2024-12-31
7.《專家呼吁:是時候修訂科普法了!》-新華網,2020-05-29
8.《于科學流言中找真相:別讓謠言重復昨天的故事》-搜狐新聞,2024-12-31
9.《偽科普橫行,如何守護真實的科學知識?》-搜狐新聞,2025-01-03
來源: 紫龍科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