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起,每年的3月1日為世界“艾滋病零歧視日” (Zero Discrimination Day),這個由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發起的紀念日,旨在呼吁人們以科學的態度正確認識艾滋病,消除對感染者的偏見與歧視。

今天,我們以科學為鏡,撕掉艾滋病的“恐懼標簽”,用理解與尊重構筑防艾防線。

一.科學真相:艾滋病≠“洪水猛獸”01艾滋病的本質艾滋病(AIDS)是由HIV病毒攻擊人體免疫系統引發的疾病。HIV病毒本身不致命,但侵入人體后,會逐步破壞人體免疫系統,隨之而來的是各種機會性感染、惡性腫瘤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等,進而導致死亡。

02****傳播途徑明確,日常接觸不會感染HIV病毒有且僅有三種傳播途徑:性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傳播還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因此,以下行為不會傳播HIV:

擁抱、握手、共用餐具

同一泳池游泳、蚊蟲叮咬

咳嗽、打噴嚏、共用馬桶

二.****科學認識:HIV感染≠絕癥現代醫學已實現重大突破:

01****治療已可控通過規范服用抗病毒藥物(ART),艾滋病感染者體內的病毒載量可降至檢測不到的水平(即“病毒抑制”),通過性接觸等方式將病毒傳播給他人的風險極低(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原則),可實現長期健康生活,且能阻斷母嬰傳播(成功率超98%)。

02****預防有保障暴露后阻斷(PEP)和暴露前預防(PrEP)已大幅降低感染風險,安全性行為、避免共用針具等能有效切斷傳播鏈。

03****比病毒更可怕的是“標簽化”傷害

?誤區1:感染HIV=生活不檢點?

?事實:感染可能源于醫療暴露、母嬰傳播等非主觀因素。感染與個人品行無必然關聯,勿以單一標簽定義他人。

?誤區2:感染者需被“區別對待”?

?事實:我國《艾滋病防治條例》明確規定:艾滋病患者享有就醫、就業、入學等平等權利。惡意傳播病毒、泄露患者隱私或公然歧視均屬違法行為。

三.****消除歧視:我們可以這么做0**1****預防是最好的保護:**正確使用安全套、拒絕共用針具、及時進行暴露后阻斷(PEP)。

02****拒絕偏見轉發權威科普,拒絕傳播“恐艾”謠言,不窺探他人隱私,對待HIV感染者,無需特殊“同情”或“恐懼”,平等相處就是最大的尊重。

溫馨提示:若懷疑感染風險,請及時前往疾控中心或正規醫療機構進行檢測,我國提供免費匿名檢測服務。早發現、早治療,是對生命最好的負責。

來源: 泉州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