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國際著名動物學期刊Zoo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動物系統學與演化》)上發表了采自北京地區的魚類新物種——北京花鰍。這是自1981年以來,時隔40余年北京地區再度發現魚類新物種。

全球第一個以新式拼音“Beijing”命名的魚類物種

北京花鰍(Cobitis beijingensis)是全球第一個以新式拼音“Beijing”命名的魚類物種。該物種零星分布于北京的潮白河等水體,種群數量相對稀少。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有關團隊在北京地區的持續調查過程中逐漸累積標本。經過形態和分子等諸多科學手段,確認該物種為一新種。

在外觀上,北京花鰍接近北京地區的“花斑花鰍”。但是,花斑花鰍常見于山區溪流當中,北京花鰍則更加偏好近山區的緩流靜水環境。尤其是在流速較緩、泥沙底質且水生植物茂盛的清澈水體,如懷柔區的懷沙河-懷九河保護區、密云區潮白河的淺水區,更容易發現北京花鰍的身影。

研究團隊負責人趙亞輝表示,北京花鰍的發現,也是北京市魚類多樣性呈現向好趨勢變化的一個標志,“以‘Beijjing’命名這個花鰍也出于保護目的。我們希望將這個物種與這座城市掛鉤,將它作為北京淡水魚類的一種‘符號’。關注這個物種的同時,讓其他北京的土著魚類也得到相應的保護。”

北京魚類的古老印記

魚兒離不開水,從大的范圍來講,北京所有的河流都屬于海河流域,這些河流分成五個不同的水系。北面和西北面,主要是潮白河水系,也就是由潮河和白河流入到密云水庫。西邊主要是永定河水系,以官廳水庫為核心,然后從門頭溝又再一次進入到北京,屬于永定河水系。北京城區的水體屬于北運河水系,也就是原來大運河的一部分。東面還有一小部分屬于薊運河水系。北京南面和西南方主要是大清河水系,比如拒馬河。

在北京曾經發現了一些魚類化石。比如,在2.5億年前到6500萬年前之間的中生代,西山八大處曾經發現了一些軟骨硬鱗類的魚類化石。再到侏羅紀的時候,也發現了一些原始的硬骨魚類的化石,比如狼鰭魚。

▲侏羅紀晚期原始的真骨魚類化石

在周口店也發現了大量的魚化石。這些化石經過鑒定,屬于鲃亞科,鲃亞科都是喜歡溫暖濕潤氣候條件的魚類,現階段,我們國家絕大多數鲃亞科的種類都是分布在長江以南。所以化石在北京的發現,也從某一個角度說明北京地區在北京猿人時代,實際上的氣候條件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更加溫暖、更加濕潤、更加適宜人類的活動。

從外國學者到本土探索

北京現生魚類的研究可分成兩個時期,一個時期從1855年開始算起,大概到20世紀30年代,也就是1930年代前后,這個時期的一個特點就是關于現生魚類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一些外國的學者。比如說1855年,俄羅斯的魚類學家巴西柳斯基描述了在北京發現了一種魚類,其把這種魚類以北京的名字命名,就是我們餐桌上經常見到的鳊,它的拉丁學名就叫做北京鳊。

▲俄羅斯的魚類學家巴西柳斯基在北京地區發現的北京鳊

到了1930年代以后,我國的一些重要學者就開始圍繞著北京地區魚類的分布進行了詳細調查。新中國成立后,不同單位、不同研究機構也陸續地對北京的一些具體的種類進行過研究。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在1984年出版了《北京魚類志》,這是第一次比較完整地、系統地對北京地區分布的所有魚類進行了一次梳理。

2000年以后,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團隊圍繞北京地區做了比較多的調查。2013年在《北京及其臨近地區的魚類》一書中再一次對北京市魚類現狀進行了記述。

在北京地區過去發現于自然水體當中的魚類大概有85種,其中包括7種因為養殖等原因所引入的一些物種。北京水體當中自然分布的野生魚類的數量有78種,其中還包括5種分布于咸淡水中的魚類,如果將其去除,真正在北京地區分布的純淡水魚類有73種。

北京野生魚種類經歷了哪些變遷?

北京魚類的物種多樣性發生了先降后升的變化。

1930年代至1980年代,約15種魚類消失,主要原因是1950-1960年代大量水工建設,如攔河閘口和大型水庫的修建,阻礙了洄游魚類的通道,日本鰻鱺、鳳鱭等因此從北京水體消失。

1980年代至2010年代,物種消失速度加快,約30種魚類絕跡,主要是由于城市快速擴張和人口增長,破壞了自然水域環境,過度捕撈也加劇了這一危機。房山拒馬河原有42種魚類,調查時僅存二十幾種;尖頭高原鰍、薄鰍、日本鰻鱺、鳳鱭等在北京水體基本絕跡;細鱗鮭、瓦氏雅羅魚、多鱗白甲魚等也多年未見,中華多刺魚分布區大幅縮小。

2014年后,北京魚類多樣性開始向好轉變。潮白河水系因對密云水庫的重點保護,野生魚類物種多樣性保持穩定。永定河在2016年后物種數量明顯增加,北運河水系物種多樣性也顯著上升。

懷柔水庫上游的懷沙河和懷九河作為重點水生生物保護區,魚類種類從2004 年的21種增加到2016年的33種。頤和園作為城區魚類保護島,2019年調查到的魚類比2005-2006年增加了71%。列入北京市二級保護動物的馬口魚,過去在山區水體中數量稀少,如今在城區水體中也容易發現。

▲最近幾年的調查,在城區的水體里,很容易就能發現馬口魚的分布

南水北調工程的竣工通水,為城區河湖水系補充了水源,為野生魚類提供了更適宜的生存環境,是魚類種類和數量回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來源:北京新聞、首都科學講堂

來源: 北京新聞、首都科學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