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
常常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
有些老人還喜歡每天睡前來一杯
而喝了酒的反應也各異
有人臉紅,有人臉發白
勸酒派常說的一句話是
“臉紅就是能喝的,越喝越白再來一杯?!?/p>
到底如何?
本期來聊聊喝酒的小知識。
01.喝酒臉紅****是能喝的表現嗎?
不不不,正相反,喝酒臉紅往往代表酒量差。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喝酒臉紅而又常喝酒的人,患食管癌的風險增加 7~12倍。這類人即使少量喝酒,也會大大提高患胃癌風險。
人的酒量大小一般與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有聯系。其中乙醛脫氫酶決定了酒量的多少。
喝酒臉紅的人,是因體內缺少乙醛脫氫酶,導致大量乙醛積蓄在體內,引起面部等部位的血管擴張,出現臉紅癥狀。此過程需要肝臟慢慢分解,如果繼續大量酗酒,會加重肝臟負擔,對人體造成傷害。
所以,別再說什么喝酒臉紅是能喝咯,也別拿這話勸酒了!
02. 喝酒臉白的人****又是怎么回事呢?
勸酒派經常說,“臉紅就是能喝的,越喝越白再來一杯?!?/p>
日常生活中,確實會看到有的人喝酒不臉紅,但是越喝越白,然后可能突然到一個點就醉了。這類人是不是真的很能喝呢?
圖源:騰訊醫典
其實,這類人體內高活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都很少,主要靠肝臟中的氧化酶慢慢氧化,身體更難代謝過多的酒精,而這類人往往容易攝入高于自己承受量的酒。
越喝越白潛藏的危險更多,這意味著酒精可能引起了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血管收縮,臉才越來越白。過量攝入后:
一來使得肝臟負擔繁重,對肝損傷更大,容易有急性酒精中毒的可能;
二來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還會影響呼吸和心跳。
圖源:騰訊醫典
**03.吃完這些藥,**誰勸都別喝酒(不只頭孢)
**先說結論:**不管你吃的是什么藥,喝的是什么酒,只要在吃藥,就別喝酒了。
再說重點:吃了這幾種藥,酒是萬萬喝不得的。
1.抗菌藥物
頭孢類;
喹諾酮類: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諾氟沙星;大環內酯類:琥乙紅霉素、紅霉素
硝基咪唑類:甲硝唑、替硝唑
硝基呋喃類: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硝呋太爾
抗真菌類:酮康唑、灰黃霉素
抗結核類:異煙肼
磺胺類:復方磺胺甲噁唑
2.非甾體抗炎藥
這個類別里,有不少生活中的常見藥,例如解熱和鎮痛的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這類藥若遇上酒精,消化道就要遭殃了,有些是增加肝毒性,有些是引起胃黏膜病變,或胃潰瘍復發,增加上消化道出血風險,代表藥物: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塞來昔布等。
注意:大多數復方感冒藥都可能含有對乙酰氨基酚成分!
**3.降糖藥:**如胰島素、二甲雙胍、磺酰脲類降糖藥等。
**4.鎮靜催眠藥:**服用巴比妥類,苯二氮草類、水合氯醛等鎮靜催眠藥物后切勿飲酒。另外,有些抗過敏的藥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也具有鎮靜催眠的副作用,所以服用期間同樣也不能喝酒。
**5.降壓藥:**如果酒后服用降血壓藥,將使小血管更為擴張,血容量進一步減少,血壓驟降,容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或暈厥。
**04. “喝酒傷肝”**看來是有道理的了?
是的。
人體喝酒后,90%的酒精通過肝臟代謝。酒精的本質是乙醇,當肝臟代謝酒精時,乙醇(即酒精)通過肝臟里的乙醇脫氫酶代謝為乙醛,乙醛再由乙醛脫氫酶代謝為乙酸,進而被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
05. 睡前喝酒助眠?
只是假象!
酒精實際上并不能幫助睡眠,即便它看起來可能使你更快入睡,事實是會引起睡眠質量紊亂。
**甚至可以說是適得其反!**酒后引起的睡眠與正常生理性入睡完全不同,酒后入睡大腦活動并未休息,甚至比不睡時還活躍,因此酒醒后的人們,常會頭暈腦脹。經常晚上喝酒入睡的人,還可能導致胃、肝臟等相關疾病。
06. 有人說“少量飲酒有益健康”,
是真的嗎?
世界衛生組織曾聲明,“少量飲酒有益健康”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并重申酒精消費是引起健康損害最嚴重的世界性問題。
酒精是僅次于煙草的第二號殺手,其引起的死亡超過所有非法藥物引起的死亡。因此,WHO建議,適度飲酒有益健康的口號應改為**“飲酒越少越好”。**
即使少量飲酒也要再少喝些,越少越好,建議如非必需,盡量不喝酒。
研究顯示,即使對少量飲酒的人而言,減少酒精攝入也能改善心血管健康,減少冠心病風險,血壓與體重指數也會下降。
如果實在避免不了應酬,《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男性每日的酒精攝入量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
敲黑板:這些數值均為上限標準,而非適宜飲酒量,最健康的酒精攝入量為0!
為了健康,
勸君莫貪杯!
還有不要空腹喝酒哦。
來源: 江蘇疾控(微信號:jscdc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