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中華醫學會
審核:劉慧珍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 副主任醫師
消化道出血時,血液會與腸道內的消化液、食物殘渣等混合,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后,形成不同顏色的大便。這些顏色變化,實際上反映了消化道出血的量、部位及出血速度。
當消化道出血量較少時,大便的顏色可能并無明顯變化。這是因為少量的血液被腸道內的消化液稀釋,且血紅蛋白中的鐵元素在腸道內被硫化,形成了黑色的硫化亞鐵,但這一變化在少量出血時可能不足以改變大便的整體顏色。然而,如果進行大便隱血試驗,仍可能檢測出陽性結果,提示存在消化道出血。此時,出血量通常在5~50毫升。
隨著出血量的增加,大便的顏色會逐漸發生變化。當出血量達到50~100毫升時,大便開始變黑,呈現出柏油樣光澤。這種顏色的大便通常被稱為“黑便”,是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現之一。黑便的出現,意味著出血量已經相對較大,需要引起患者的足夠重視。
如果出血量進一步增加,達到300~500毫升甚至更多時,大便的顏色會變得更加深邃,呈現出焦油黑色或暗紅色。此時,患者不僅可能出現黑便,還可能伴有嘔血、惡心、嘔吐等癥狀。這些癥狀的出現,往往提示消化道出血已經相當嚴重,需要立即就醫進行緊急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消化道出血的部位也會影響大便的顏色。上消化道出血(如食管、胃、十二指腸出血)時,由于血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經過硫化作用后形成黑色硫化亞鐵,因此大便多呈黑色或柏油樣。而下消化道出血(如結腸、直腸出血)時,由于血液距離肛門較近,未經充分硫化即排出體外,因此大便可能呈現暗紅色或鮮紅色。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