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近誰最火?非它莫屬——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社交平臺上不少人在找DeepSeek問診開方,但其給出的答案有時卻“模棱兩可”,這是怎么回事?還有人說“AI要替代醫生砸醫生的飯碗了”……
“D醫生”靠譜嗎?
據封面新聞報道,在DeepSeek上問診,提出“鼻塞、不通氣,但不咳嗽不流鼻涕”的癥狀,要求開具中醫處方,DeepSeek提出了導致該癥狀的三種可能性:鼻炎、外感風寒或肺脾氣虛,并對此生成了處方,建議煎服方法和注意事項。
成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核工業四一六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李濤查看處方后指出,使用AI問診很有講究,如果問診不全面可能導致診斷不是很精確。“比如這句問診,患者既沒有說自己的性別和年齡,也沒有說身高體重,但是DeepSeek一樣能開出處方,但這些在中醫里非常重要。”
李濤介紹,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缺一不可。“僅憑患者的一句描述,DeepSeek無法準確判斷疾病,因此提出了導致病癥的三種可能性,開具了通用的中藥處方,兼顧風寒或風熱,以及肺脾氣虛的復雜情況”。
據北京新聞廣播報道,某三甲中醫院執業醫師介紹,自己曾將一個病例輸入Deepseek,要求它寫一份入院記錄,Deepseek經過深度思考后給出了一份詳細的入院記錄。“它的診斷,包括中醫的四診,還包括了專科檢查,中醫的辨證分析、初步診斷、診療計劃等,還給出了一個中藥的方劑,方子開得也很不錯。”這名執業醫師給AI交出的這份“作業”打了90分。
然而,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相同的病人。有不少醫生都認為,AI看診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是中醫,缺少了望、聞、問、切,開出的藥方可能針對性不夠強。
“人工智能雖然智能,但我給它的這個病例的情況是最簡單的,是教科書模式的,現實中還有很多病人情況十分復雜,有各種合并癥、慢性病,甚至有治療起來會出現相互矛盾的疾病。所以臨床情況復雜多變,AI僅僅可以作為一個參考。”有中醫坦言。
“D醫生”能取代真醫生嗎?
目前,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宣布接入DeepSeek,加速推動醫療智慧化。
部分醫護崗位是否會被AI取代?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汪力表示,“這是有可能的,尤其對于病理、檢驗一類的細分專業。這些專業的醫生成長周期長,而AI強大的學習能力使得成長周期比人類更短。”
但汪力認為,“AI對于復雜的病癥分析,生成的答案是混亂的,完全不符合診療思路。這是因為AI診療是搜集海量信息再進行分析,而這些信息的質量參差不齊,導致它出現偏差。”
湖南省人民醫院產科副主任醫師繆芳也注意到,一旦涉及具體醫療決策,AI便顯得力不從心。她強調:“目前來看,AI在輔助醫生和患者進行病癥分析方面有一定幫助,但醫療工作講究嚴謹性和個性化,AI不可能取代醫生。”
四川某醫院的AI腫瘤綜合解決方案示范中心
長沙市第一醫院副院長陳東表示,許多醫療決策涉及復雜的臨床判斷和經驗,尤其是面對不典型病例或多重疾病時,經驗豐富的醫生能夠識別微妙的癥狀和體征,這些可能超出人工智能的識別能力。
“更關鍵的是,目前它不能思考和創新,只是基于現有信息、數據等進行分析。”陳東說,醫生的經驗和直覺,以及對患者個體差異的考慮,在治療決策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短時間內人工智能無法替代醫生直接看病,只是提供輔助診斷和治療建議,最終起主導作用的還是醫務人員。
AI或可成為年輕醫生的“助手”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岳分析,醫學的試錯成本極高,是以生命為代價的,使用AI看診需要慎之又慎。“完全放任給AI是很可怕的,它有可能會產生批量的錯誤,機器都是批量出錯的,它可能會導致所有的診斷都是錯的。”王岳認為,AI只是醫護人員工作中的幫手,它增加了醫護人員發現錯誤的可能性,但是完全依賴AI,風險很高。
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醫務部部長侯軍認為,未來AI將作為醫生的“超級助手”存在,輔助醫生篩查分診,加速藥物研發與臨床試驗設計等。因此,未來醫療領域的發展將是AI技術與醫生診療相結合的模式,共同推動醫療行業的進步和發展。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張榮春表示,AI的核心價值在于輔助醫療,而非替代醫生。AI像一位知識庫龐大的“助手”,能為醫生提供啟發。尤其對年輕醫生,它能快速提供參考,輔助拓寬診療思路。
技術與傳統的碰撞中,守住“療效與安全”的底線是關鍵。對于大眾而言,理性利用AI工具,同時敬畏醫學的專業性,或是擁抱這場變革的最佳姿態。
患者應該理性看待AI
某二級醫院內分泌科醫生陳晨(化名)表示,雖然他目前還沒遇到過患者拿著DeepSeek來看病的情況,但他認為這也不全是壞事。陳晨表示,患者能夠想到用DeepSeek來看病,說明他們是有獲取醫學知識的意愿和需求的。醫生的口頭或文字宣教,想要做到短時間內面面俱到,還是比較難的;定時、定期提醒,也很難。但這個工作,AI應該完全可以勝任。
“普通人用AI來看病,這個是必然出現的現象,也是個好現象。”中山三院胸外科張健主任鼓勵大家多嘗試使用DeepSeek這類AI軟件去咨詢自己的健康問題,他認為這是傳統的搜索引擎所不能比的。
能夠主動使用AI軟件咨詢健康問題的,以年輕患者居多,很多家長也非常熱衷。“我將孩子的癥狀和行為描述給DeepSeek,發現它可以直接給出診斷、掛號科室、治療方案和用藥禁忌。”95后媽媽晴子表示,DeepSeek在兒童常見病方面親測好用。
但同時,張健擔心目前輿論對AI看病水平的夸大和高估,會造成患者盲目相信AI結果而不相信醫生的判斷。因為不少醫生在門診中遇到了這樣的病人,讓他們為醫患關系而困擾。
他指出,目前包括DeepSeek在內的AI通用大模型,能搜索到的醫學資料是魚龍混雜的,要讓它們去鑒別專業的醫療信息真假,想要完全替代醫生還是有難度的,但一些患者不能客觀理性地看待。
來源:中國青年報、封面新聞、央視網、長沙晚報、現代快報、北京新聞廣播
來源: 北京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