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的危害及治療

01 定義

扁平足又稱平板足,指足弓塌陷、足縱弓降低或消失,致使整個足底接觸地面,常伴有足外翻畸形,跖腱膜異常發達。該癥狀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導致下肢疼痛、無力、行走受限等一系列臨床癥狀。

根據醫學統計,一般的成人有15%會有扁平足的現象,而4歲之前的兒童大約有96%會有扁平足,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比例下降到4%以下。

02 臨床癥狀

扁平足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臨床癥狀,從輕微疼痛到活動度受限甚至會引起嚴重畸形。臨床表現為:足跟外翻、足弓塌陷、前足外展、多趾癥等,可能伴隨踇趾外翻、踇趾僵硬、跟腱攣縮、脛骨內旋等并發癥。

早期表現為踝關節前內側疼痛,尤其會在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后疼痛更加明顯,疼痛關節處有腫脹,嚴重時會影響走路。由于生物力學的原因,還可能會導致:膝外翻--X型腿、膝關節內側或前側疼痛、阿基里斯跟腱炎下腰痛等。

03 流行病學

小二期平足,新生兒因足底脂肪多,韌帶松弛,下肢肌力尚在發育,幾乎多為扁平足。2歲至6歲為足弓快速發展的階段,5歲之后約有80%足弓已成形,9歲以后不再有明顯變化。

青少年扁平足,部分是由于先天性因素造成的,部分由于慢性或職業性損傷造成。體重突然增加、長途跋涉引起的過度疲勞等都可能導致維持足弓的肌肉、韌帶。關節囊、腱膜等軟組織慢慢衰弱從而導致足弓逐漸變平。

成人期平足是各種不同程度的異常和臨床疾病結合引起的復雜畸形。

④家族有扁平足病史的兒童成年后更有可能出現扁平足。

男性比女生更容易伴有扁平足。

04 病因

扁平足的形成既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的,先天性扁平足通常有先天性的骨結構異常。而后天性扁平足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原因如下:

(1)先天性因素(遺傳因素):

骨骼異常主要是跗骨聯合、副舟骨、先天性垂直距骨、第1跖骨發育過短,舟骨結節發育過長,先天遺傳性平足。副舟骨和舟骨結節過大,導致脛后肌附著處軟弱。

(2)后天性因素:

①脛后肌腱功能不良:脛后肌腱是維持內側縱弓的主要因素,肌腱變弱或者損傷都會引起平足癥狀。

②外傷:軟組織損傷后會引起平足。

③慢性勞損:足部長期負荷過重(肥胖),會使足部軟組織及關節出現慢性勞損,引起扁平足。

④醫源性:一些手術的矯正會引起扁平足,如馬蹄內翻足手術的過度矯正。

05 治療

1、矯形鞋墊

矯形鞋墊在生物力學方面通過抬高足弓的方法、改善足部受力從而起到放松足底肌肉和筋膜張力的作用,在扁平足的保守治療中應用廣泛。

2、功能訓練

扁平足患者功能恢復鍛煉的重點,是增加足底和下肢肌肉的力量、穩定性,從而達到給足弓減壓的目的。

①腳趾抓物練習:足趾抓物練習,以腳趾用力抓取毛巾,重復15~20次,每次2~3組。在鍛煉后期可慢慢根據個人情況轉換為抓取更小的物品,如玻璃球等

②足底滾球練習:腳踩網球或者高爾夫球,前后滾動15次,來回繞圈滾動,放松足底筋膜。

③貼扎治療:

④足趾瑜伽練習:用腳趾來模仿猜拳,做出石頭、剪刀、布的動作

⑤提踵訓練:直立位,身體向上提,以腳尖點地,即腳尖提踵練習,20次為一組,每次做3組,這樣可以鍛煉小腿肌肉和足底肌肉的力量。

3、物理因子治療

物理因子治療主要包括:沖擊波、超聲波、中頻電療法、激光療法等,主要作用包括**消炎、鎮痛、抗菌、**鎮靜與催眠、興奮神經-肌肉、緩解痙攣、消散粘連、加速愈合、促進組織修復。根據扁平足患者疼痛的不同表現,我們選擇合適的理療方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對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而言,物理因子治療仍是解決其疼痛的最佳治療策略之一。

4、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主要是針對有癥狀表現(如疼痛,活動受限)的扁平足兒童。當對有癥狀表現的兒童進行保守治療無效后,可以采取手術治療的方法。

①軟組織手術

扁平足的軟組織手術治療主要包括脛后肌腱止點重建、腓腸肌腱膜松解、趾長屈肌腱轉位、拇長屈肌腱轉移、腓骨長肌腱轉移。

②骨性手術

兒童扁平足的骨性手術治療主要包括跟骨內移截骨,外側柱延長,內側柱穩定,副舟骨切除術,距舟、跗橫、距下關節選擇性融合,三關節融合術,距下關節制動器等。

END

來源: 康工愛心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