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結冰問題長期困擾著眾多行業(yè),從飛機機翼、風力發(fā)電機葉片到高壓電線,覆冰都會干擾其正常運行,甚至引發(fā)設備損壞。盡管傳統(tǒng)防覆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冰雪積聚,但涂層易損、極端天氣下效果減弱等弊端仍難以避免。
近期,《國家科學評論》在線發(fā)表了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表面科學中心博士生楊邱程、鄧旭教授和楊金龍副研究員的成果,該研究借鑒人類皮膚的自然結構,創(chuàng)新性地研發(fā)出了一種名為“堅韌皮膚防覆冰表面”的新型防冰技術。
人類皮膚的內部結構是柔軟的真皮和皮下組織,而外面有一層保護性的硬質表皮。當皮膚受到外力時,表皮會變形,形成褶皺,幫助皮膚更好地應對壓力。研究人員通過模仿這一自然現(xiàn)象,設計出了一種具有類似“皮膚”結構的防覆冰表面。通過將薄而堅硬的表面薄膜與柔軟基底結合,在覆冰時誘發(fā)表面不穩(wěn)定性,從而使硬質表層因界面失穩(wěn)而產生皺褶,形成微小裂縫,這些裂縫削弱了冰與表面的連接,使得覆冰更易被剝離,降低了除冰的難度和能耗。
基于多尺度褶皺的耐用防覆冰材料設計策略和效果
研究人員深入探討了該表面在兩種尺度上的防覆冰機制,并提出了大皺紋與小皺紋相結合的設計策略。大皺紋在覆冰邊緣引發(fā)裂縫,發(fā)揮“界面破裂”作用;小皺紋則加速裂縫的擴展,促使覆冰更容易完全脫落。通過這一設計,冰與基底的粘附力顯著降低,覆冰能夠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動脫落,無需外力干預。
同時,得益于堅韌的表層材料設計,這種防覆冰表面不僅適用性強,而且耐用性卓越。它能長期保持低覆冰力,對風雨、日曬等外部因素具有強大的抵抗力,在各種嚴酷環(huán)境下持續(xù)發(fā)揮作用。
“堅韌皮膚”防覆冰表面的適用性和耐候性
“堅韌皮膚”防覆冰技術為解決覆冰問題提供了全新思路。通過模擬皮膚的自然應力響應機制,這項技術有效的減少了覆冰,為設備提供了長期、可靠的防護。該技術有望在更多行業(yè)得到應用,助力解決覆冰積聚帶來的諸多困擾,獲得更持久、更高效的防護,確保在惡劣天氣下的正常運行,減少因冰雪積聚造成的停工和損壞。
了解詳情,請閱讀原文
A skin-inspired durable de-icing surface with boosting interfacial crack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doi: 10.1093/nsr/nwaf005
來源: 《中國科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