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類藥物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核心藥物,廣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級和二級預防。然而,若無醫囑突然停藥,可能導致膽固醇水平快速反彈、斑塊失穩,顯著增加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風險。一項納入12萬患者的Meta分析表明,停用他汀的心梗患者1年內全因死亡風險增加25%(Circulation, 2018)。高危人群更突出(既往心梗、冠脈支架置入者風險),可能與斑塊破裂后缺乏他汀保護相關。以下從機制、處理策略進行系統闡述。
一、原因
他汀類藥物通過抑制膽固醇合成酶的活性,減少體內膽固醇的合成,從而降低血脂水平。長期使用他汀類藥物可以穩定血管斑塊,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風險。然而,突然停用他汀類藥物會導致膽固醇水平反彈,同時血管斑塊失去穩定,容易發生脫落,形成血栓,進而引發心肌梗死。
二、機理
1. 膽固醇代謝的“反跳效應”
他汀類藥物通過抑制HMG-CoA還原酶的活性,減少肝臟膽固醇的合成。當突然停用他汀類藥物后,酶活性迅速恢復,導致膽固醇合成量激增,LDL-C水平可能在數周內回升至治療前甚至更高水平,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展。
2. 血管斑塊不穩定
斑塊穩定性喪失與炎癥激活他汀類藥物不僅降脂,還具有抗炎、改善內皮功能的作用,可穩定纖維帽較薄的易損斑塊。停藥后,斑塊局部炎癥反應加劇,纖維帽變薄,破裂風險升高。
3. 凝血系統失衡
他汀輕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改善纖溶功能。突然停藥可能導致血小板活性增強和血液高凝狀態,與斑塊破裂協同誘發血栓形成,最終導致冠狀動脈急性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最終引發心肌梗死。
三、突發心肌梗死的干預策略
1、急性期處理
再灌注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黃金時間窗內行血管造影及支架置入,優先選擇。
溶栓治療:適用于無法及時進行PCI的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
藥物聯合方案:
①雙聯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氯吡格雷)
②抗凝(低分子肝素)、β受體阻滯劑、他汀強化治療(如阿托伐他汀80mg/d)。
2. 長期管理
重啟他汀治療并監測:根據LDL-C目標值調整劑量(如冠心病患者需<1.4 mmol/L),注意肝功能及肌酶監測。
聯合降脂策略:若他汀單藥效果不足,可聯用依折麥布或PCSK9抑制劑。
控制合并癥:強化血壓(<130/80 mmHg)、血糖(HbA1c<7%)管理。
3. 患者教育與依從性提升
停藥風險告知:明確告知他汀需長期服用,擅自停藥可能抵消既往心血管保護作用。
總之,突然停用他汀類藥物可能會引發心肌梗死等嚴重心血管事件。因此,在使用他汀類藥物期間,應嚴格按照醫生、藥師的建議進行用藥,不要隨意停藥或改變用藥方案。如果因特殊原因需要停藥,應先咨詢醫生的意見,并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調整。同時,應注意控制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改善生活方式,預防和治療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來源: 科學藥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