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種莊稼,就盼著風調雨順、年年豐收。但每年春季,雙季稻主產區的早稻總會遇到個“大麻煩”——倒春寒。
這種天氣一出現,辛辛苦苦播下的種子,為啥就是不發芽,或者剛長出的秧苗,沒幾天就爛了、死了?為啥明明按照往年經驗種的早稻,插秧季節卻總是被耽誤,晚稻也跟著受影響,最后產量還不高?其實,這些問題很多時候都和春季低溫冷害脫不了干系。
圖為農民正在田間進行早稻播種育秧作業。(圖片來源:中新網)
一、什么是早稻春季低溫冷害
每年2到4月,早稻播種育秧的時候,南下的冷空氣和北上的暖濕氣流一交匯,就容易出現長時間低溫,還伴著連綿陰雨、少日照的天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低溫陰雨天氣”,也叫“爛秧天氣”或者“倒春寒”。
以廣西早稻春季低溫冷害指標為例,大家記住這些指標,就能大概判斷自家早稻有沒有受到冷害影響。
二、應對低溫冷害的實用方法
(一)做好監測預警,心里有底不慌張
在早稻播種育秧和移栽的2-4月,要多留意氣象部門發布的春季低溫冷害監測和風險預警預報。了解起止時間、覆蓋范圍、危害程度,以及未來天氣趨勢,包括長期、延伸期、中期和短期的預報,以及對早稻生產的影響評估。提前知道這些信息,我們就能提前做好準備,避免損失。
(二)選好良種巧播種,抓住時機很關鍵
選種子,要選高產、優質、耐寒,生育期還合適的品種。以廣西為例,桂南稻作區早稻全生育期125-135天以內比較適宜;桂中稻作區,120-125天較適宜;桂北雙季稻區,115天左右為佳。
品種搭配也有講究,要保證全年水稻安全生產。比如桂南稻作區可以采用“遲搭遲”或“遲搭中”,早、晚兩季全生育期加起來不超過250天。同時,要根據當地氣候變化和冷害發生規律,參考低溫冷害監測預警,選擇合適的播種期。像百色市右江河谷各縣市在2月中旬中到3月上旬初播種,南寧等地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種。播種的時候可以采用“冷頭浸種,冷中催芽,冷尾回暖播種”的方法,爭搶季節,掌握生產的主動權。
(三)集中育秧好處多,統一管理更省心
集中育秧方便管理,能讓秧苗長得更好。可以推廣大田集中育秧,以村、屯或組、隊為單位,找背風向陽、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集中整田、播種、育秧;也可以推廣蔬菜大棚、果樹或苗木育苗大棚進行大棚集中育秧;有條件的地方還能采用工廠化集中育秧,用全自動流水線分期分批播種。育秧的時候做到統一品種、消毒、催芽、播種、管理“五統一”,大大提高防寒效果。
(四)防寒育秧有高招,秧苗強壯抗凍害
想要秧苗抗寒性強,得用些防寒育秧技術。比如推廣旱育秧技術,旱播旱管或漿播旱管,適時澆水,讓秧苗根系強壯、分蘗增多;編織布隔層育秧技術也不錯,能延長秧齡彈性,幫助秧苗立苗回青;還有壯秧劑育秧技術,把床土消毒、調酸、秧苗施肥和化控這四件事“四合一”,培育帶蘗矮壯秧。
(五)浸種催芽細操作,稀播勻播育壯苗
浸種催芽和播種的環節也很重要。浸種前先在晴天曬種半天,浸種的時候用強氯精、多菌靈等溶液消毒6-8小時,洗凈后再浸8-12小時,水溫低就浸久點,水溫高就浸短點。催芽要按照“高溫(35-38℃)破胸、適溫(25-30℃)催根、保濕催芽和攤涼煉芽”的原則,防止高溫燒種。播種前看天氣預報,在冷尾暖頭的時候適時播種,而且要稀播勻播。
圖為農民正在田間進行早稻播種育秧作業。(圖片來源:中新網)
塑盤育秧每畝用60-65張434孔或353孔塑盤,每穴播2-3粒種子;旱育秧或編織布隔層育秧每平方米播常規稻80-100克,雜交稻50-60克;機插秧每畝用20-25個專用秧盤,每盤播種80-100克,播完后壓種入泥或者用細土蓋種。
(六)防寒保暖勤管護,秧苗安全有保障
不管是大田育秧、大棚育秧還是工廠化育秧,都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大田育秧播種后用薄膜覆蓋防雨、防寒、保暖,蓋膜前插好竹拱,每隔50厘米插一片,盡量插深點,然后用泥土壓實薄膜四周。要是遇到持續低溫陰雨天氣,記得排干田水,提高土溫,減少爛秧死秧。
同時,加強秧苗的水肥管理,增施有機肥。低溫陰雨天氣容易引發病害,像綿腐病和立枯病,要用甲基托布津、多菌靈、敵克松等殺菌劑防治,移栽前3-5天噴送嫁藥。低溫過后晴天,別著急揭膜,先通風煉苗再揭膜,施肥和斷水也不能太急,避免秧苗生理脫水。天氣回暖穩定后,給長勢弱的秧苗噴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移栽前5-7天用稀糞水、沼氣液或者1%-2%的尿素液淋施送嫁。大田育秧的早稻,移植適宜秧齡是20-25天,葉齡3.5-4.0葉;機插秧適宜秧齡是15-20天,葉齡2.5葉左右。
(七)遭遇冷害別著急,應急技術來幫忙
要是遇到嚴重春寒天氣,可以施用植物保溫抗寒劑,它能提高秧苗抗寒性,緩解低溫冷害的危害。所以大家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提前準備好這些應急物資。
廣西以及華南大部雙季稻種植區的農民朋友們,只要咱們掌握好這些方法,提前做好準備,精心管理,就一定能減少冷害對早稻的影響,讓咱們的早稻茁壯成長,迎來大豐收!
參考資料:《全國農業氣象適用技術匯編》-雙季早稻春季低溫冷害綜合防控技術
科學性審核:北京市氣象局氣候中心正高級工程師 李秋月
撰文:武玥彤
來源: 大國糧策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