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9日,是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梁思成先生逝世53周年的紀念日。梁思成是我國建筑學學科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他一生致力于保護中國古建筑和文化遺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以保護國粹為己任

對梁思成來說,建筑絕不僅僅是一些磚頭和木料,而是民族和時代的特征,是一種文化遺產。他要定義屬于中國自己的建筑傳統,確認中國自己的文化版圖,要在古建筑里重新發現中國。

1940年代梁思成在李莊

中國有豐富的建筑文化遺產,古老的中國建筑體系在世界建筑之林中獨樹一幟,但長期以來只是匠人口訣相傳,歷來的中國學者從未將建筑看成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傳統既然未經整理,那也無從傳承和創新。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從閉關鎖國轉向盲目地妄自菲薄,很多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全盤否定自己的傳統,中國的傳統建筑和文化遺跡快速地遭到自然和人為的破壞。

現代首先研究中國傳統建筑的是歐洲和日本學者,他們認為中國已經沒有能力保存他們自己所遺存的古物,更不懂欣賞。在英國建筑學者的著作中,中國建筑被畫在“建筑之樹”的旁支上,是停滯不前的;在日本學者看來,盡管對日本傳統文化的研究必然尋根到中國,但他們宣稱,中國大地上已經沒有保存下來的唐代古建筑了。

對一個有著輝煌歷史文化的民族來說,是不可能數典忘祖、自甘落后的。在戰亂和流離的時代背景下,梁思成于1931年加入到中國營造學社,致力于整理研究我國傳統建筑文化。梁思成加入學社以后,找到一條行之有效的科學研究路徑:開展田野調查,結合官式建筑早期實例來“破譯”古籍天書,直至1937年7月發現了唐代的佛光寺東大殿,成果卓絕。

踏遍大江南北,開展實地考察

在梁思成之前,中國學者把研究重心放在建筑文獻的整理上。梁思成主張,研究古建筑,非作遺物的實地調查測繪不可。建筑作為造型美術,尤其重要的是“見”。通過實地考察,對建筑的整體和局部比例、細部的風格等,才能保有藝術審美的敏感。梁思成和他的學社同仁們,考察足跡遍及全國15個省190余個縣市。


梁思成考察測繪趙州橋,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影像資料,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藏

梁思成提出,以測繪、繪圖、攝影各法將各種典型建筑實物作有系統秩序的記錄,是必須速做的。因為古建筑和文物的命運處在危險中,他們的調查是在同破壞力量競賽。據統計,從1932年到1937年短短六年間,梁思成他們就考察了1800多座古建筑,其中詳細測繪了206組,完成了測繪圖稿1900張。在動蕩時局中,梁思成重點選擇考察了華北地區的古建筑,終于趕在七七事變爆發前夜,在山西五臺山第一次發現了中國的唐代古建筑。

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梁思成舉家遷到西南,這時營造學社一度只剩下五個成員。就在這樣艱苦的戰時條件下,1939年8月,他們開始了籌劃已久的川康古建筑調查,走過四川省(含重慶和當時的西康省)30多個縣市,歷時173天,沿途調查了700余處古建筑。外敵入侵,家鄉淪喪,親人離散,賦予了他們刻骨銘心的痛心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這是梁思成他們哪怕面臨極其窘迫的困境,還矢志不移繼續在巴山蜀水對古建筑和文物進行調查研究的核心動力。

1940年到1946年,梁思成與營造學社遷到長江邊上的小鎮李莊。在艱苦的工作條件下,梁思成完成了第一部以科學方法編寫的《中國建筑史》,書中凝聚了營造學社多年實地考察之大成,實現了他“《中國建筑史》要由中國人來寫”的夙愿。

《中國建筑史》謄寫稿首頁,梁思成筆跡

破解中國古建筑“天書”密碼

北宋李誡所著《營造法式》是世界上正式印刷出版的第一部建筑學典籍,但傳至清末,人們對書的內容已不可解。當1925年梁思成還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讀書時,他收到一本刊印精美的宋《營造法式》。當時在一陣驚喜過后,隨著就給他“帶來了莫大的失望和苦惱”,因為這本書竟像天書一樣,無法看得懂。

梁思成帶著一定要破解中國古建筑“天書”的信念,提出一套科學的研究路徑:要了解古代,應從現代和近代開始;要研究宋《營造法式》,應從清工部《工程做法》開始;要讀懂這些巨著,應從求教于本行業的活人——老匠師開始。因此他首先拜老師傅為師,以故宮和北京的許多其他建筑作為教材、“標本”,總算基本弄懂了工部《工程做法》,很快在1932年完成了《清式營造則例》一書的初步編撰。對于清工部《工程做法》的理解,對進一步追溯上去研究宋《營造法式》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創造了條件。

對比而言,宋《營造法式》的研究條件就困難得多了,因為沒有老師傅可以請教。梁思成從實地考察的上千座建筑中,篩選出唐、宋、遼、金的建筑實例來深入研究,并嘗試用《營造法式》中的專業術語來精準描述建筑構件。從1940年前后直至1972年梁思成辭世之前,他一直在不懈推進下一階段的《營造法式》注釋工作。他嘗試從建筑整體到個別構件,從難懂的名詞到建筑做法,都以現代科學的視覺圖像來表達。

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墨線圖,出自《圖像中國建筑史》

梁思成開創了中國古建筑的科學研究體系,提出了“整舊如舊”的古建筑修復理念,為“中而新”建筑的設計創作打下了理論基礎。1987年,梁思成及其領導的清華大學團隊完成的成果“中國古代建筑理論及文物建筑保護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0年起,以梁思成命名設立了“梁思成建筑獎”,這是中國建筑師的最高榮譽獎。

策劃制作

作者丨張宇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西南交通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史學分會理事

來源: 科普中國新媒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