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某些瞬間,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感覺:世界仿佛是一場精密計算的程序,一切運行得過于精準?當你玩一款開放世界游戲時,角色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代碼的操控,而當我們回望現實世界,是否也可能被隱藏的“程序”所控制?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AI)和虛擬現實(VR)的飛速發展,“人類世界是否是虛擬的?”這一問題變得越來越有現實意義。從科幻電影《黑客帝國》到科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提出的“模擬假說”(Simulation Hypothesis),越來越多的理論和證據暗示,我們的世界可能并不像我們感知的那樣真實。那么,從理論和現實的角度來看,我們的世界真的可能是虛擬的嗎?
理論的推演:虛擬世界的邏輯可能性
其實,人類是不是生活在虛擬世界中,并非現代才有的質疑。從各種創世紀的神話中,人類是由某些大神,如上帝、蓋亞、女媧等,這些神們創造了世界和人類后,都還在居高臨下的觀察和操控著世界的運轉和人類的生死。
而認為我們在虛擬世界的人們,并不是說虛擬世界不如真實世界,而是認為在我們世界之外,還有一個制造和操控我們的更高級生命,這與神話難道不是殊途同歸嗎?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自己的《理想國》一書中,描述過人類對世界的錯覺。他假設了一群從沒有看過真實世界的囚徒,被蒙著眼睛關在山洞中,只能從蒙眼的隙縫中看到被火光映在墻壁上的人影,就以為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影子世界。但當他們被拿掉眼睛蒙布到了山洞外,看到明媚的陽光和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時,才明白真實的世界的樣子,原來看到的只是虛幻的影像。
近代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則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懷疑命題,他從人類感知感覺的一些錯覺,以及夢境等諸多令人懷疑的各種現象,提出我們所感知感覺得一切,有可能都是虛假的,因此,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性保持著謹慎地懷疑態度。
無獨有偶,我國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則莊周夢蝶的典故,講的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快活自在,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誰;醒來后莊子陷入了困惑:不確定究竟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現在蝴蝶變成了自己。這個故事揭示了人們對于現實的感知和理解是有限和主觀的,探討了自我與他者、真實與虛幻的相對性這個哲學命題。
現代正式提出“模擬假設”這個命題的是瑞典哲學家,牛津大學教授尼克?博斯特羅姆,他在2003年發表的《我們活在計算機模擬中》論文中,闡述了一個震撼的觀點:我們極有可能生活在一個由更高級文明創造的虛擬現實世界里,就如同我們如今創造出各種虛擬游戲和模擬環境一樣,這個世界或許只是他們模擬程序中的產物。
這個假設建立在三個命題之上。第一,高級文明無法存續到能夠創造模擬世界的階段;第二,高級文明即便有能力創造模擬世界,也不會這么做;第三,我們當前所處的世界實際上就是一個計算機模擬。
博斯特羅姆認為,我們的世界至少是這三個命題中的一個,如果前兩個命題不成立的話,我們就實際生活在模擬世界中。邏輯推理如下:
假設一個文明足夠先進,能夠創造出與現實無異的模擬世界,而他們也愿意這樣做,那么這個文明就可能運行大量的模擬宇宙。這些模擬宇宙中的智能生命,若其感知不到模擬的本質,將會認為自己生活在真實世界。
如果這個過程可以不斷重復,也就是說,模擬世界中的智能生命未來也會發展出類似的技術,創造更多的模擬世界,那么真實世界相對于所有模擬世界的數量將會微乎其微。換句話說,絕大多數擁有自我意識的生命將更可能存在于模擬世界之中,而不是唯一的真實世界。
因此,假如一個文明確實具備創造模擬世界的能力,并且愿意這樣做,那么我們生活在模擬世界中的概率就會遠遠大于生活在唯一真實世界的概率。
這一理論的部分觀點得到了一些物理學家的支持。例如,美國物理學家詹姆斯·蓋茨(James Gates)在量子物理研究中發現了一種類似計算機代碼的數學結構,這引發了關于“宇宙是否是被編碼的”的思考。
相信虛擬世界假設的人們,認為在現實中可以找到諸多例證:
1、AI與數字世界的逼真程度
當前,AI技術的飛躍式發展使得虛擬世界的構建越來越逼真。例如,游戲《賽博朋克2077》和AI繪畫工具Midjourney,已經能夠創造出高度逼真的視覺和交互體驗。我們甚至可以使用AI生成“虛擬人”,他們的面部表情、對話邏輯甚至比真人更具一致性。
深度學習算法讓虛擬角色擁有接近真人的智能行為,而虛擬現實(VR)技術則讓人類完全沉浸其中。如果科技繼續發展,我們完全可以想象一個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毫無區別——就像《黑客帝國》中人類被困于虛擬世界而不自知。
2、 量子物理的啟示
量子物理中的波函數塌縮、量子糾纏等現象讓現實世界看起來像是一個由算法控制的“計算過程”。
在量子力學的奇異世界里,電子能同時出現在多個位置,直到被觀測的瞬間才"選擇"某個確定狀態。這種現象被物理學家稱為"量子疊加態",就像游戲引擎為了節省算力,只在玩家觀察時才渲染場景細節。2019年量子擦除實驗顯示,觀測行為甚至可以改變粒子過去的狀態軌跡,這種反常識的特性讓諾貝爾獎得主維格納感嘆:"意識在量子世界中扮演著特殊角色。"
量子糾纏超距感應,也超越了人們對傳統物理規律的認知,就連愛因斯坦也將其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這種詭異的現象是,當兩個處于糾纏態的光子被分別送到現距遙遠的兩個地方,人們對其中一個光子進行測量時,另一個光子狀態會立即發生相應的改變,這種改變時瞬間的,沒有時間延遲,理論上無論多遠,都有這種神秘的“心靈感應”。
這些奇特現象使得一些科學家認為,量子力學所描述的微觀世界可能是被某種程序精心設定的。這種觀點似乎與波斯特羅姆假說中世界是模擬的設想有著某種契合,暗示著我們所處的世界或許是一個由更高級文明編寫的復雜程序,量子力學的奇特現象正是這個程序運行過程中的一些特殊 “代碼” 體現。
3、宇宙的有限性與數學的和諧性
物理學家發現,宇宙的基本結構可能受某種“像素化”限制。普朗克長度(1.616×10^-35米)被認為是物理世界中可能存在的最小尺度,這類似于計算機分辨率的最小像素單位。如果世界是連續的,那么為什么會有一個最小單位?有研究認為,這可能是模擬世界的“分辨率限制”,意味著我們生活在某種程序化構建的系統中。
宇宙中存在著一種令人驚嘆的數學和諧性,眾多自然規律都可以用簡潔而優美的數學公式來精準描述。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再到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方程,這些數學公式不僅能夠準確地解釋和預測各種物理現象,還展現出一種內在的和諧與統一。
例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F = G * (m1 * m2) /r2),用簡潔的數學形式描述了物體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則進一步揭示了物質、能量與時空之間的深刻聯系,其核心方程(Rμν - 1/2 * R * gμν = 8πG * Tμν /c?)以一種極為復雜但又高度統一的數學形式,描述了引力的本質是時空的彎曲。
還有奇妙的光速常數等等,這些數學的和諧性讓我們不禁聯想到計算機程序中的代碼,每一條代碼都遵循著特定的規則,控制著程序的運行。
4、意識的奧秘
意識的產生和本質一直是科學和哲學領域中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盡管現代科學在神經科學、心理學等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我們仍然對意識的本質知之甚少。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意識的出現似乎是一個難以解釋的謎團。
在生物進化的漫長歷程中,許多生物特征和行為都可以通過自然選擇來解釋,它們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然而,意識的存在對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具體作用卻并不明確。從模擬假說的角度來看,如果世界是模擬的,那么意識可能是模擬程序賦予虛擬角色的一種特殊屬性,它讓我們產生了自我認知和主觀體驗的感覺。
在我們所處的 “模擬世界” 中,意識或許也是一種精心設計的 “程序效果”,讓我們沉浸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無法察覺其真實的本質。這種設想為解釋意識的奧秘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雖然目前還只是一種大膽的猜測,但它引發了人們對意識與世界本質之間關系的深入思考。
對博斯特羅姆假說的質疑與爭議
博斯特羅姆假說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大膽的設想,在科學界和哲學界引發了廣泛的討論。然而,如同許多開創性的理論一樣,它也面臨著諸多質疑與爭議。事實上,更多的科學家們并不相信這個假設,認為許多所謂證據都是牽強附會,不值一提。
具體說來,對博斯特羅姆假設的反證很多,主要有:
1、計算能力的限制
從納米尺度到百億光年,物理定律展現出驚人的統一性。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的遙遠星系光譜,與實驗室里的氫原子躍遷頻率完全一致。若是虛擬系統,這種跨尺度的完美協調需要消耗指數級增長的算力,就像用智能手機流暢運行整個《賽博朋克2077》的世界。
如果我們的世界是模擬的,那么這個“超級計算機”需要處理天文數量級的信息。想象一下,一個能模擬整個宇宙的計算機,需要比宇宙本身更龐大的計算能力,即使考慮量子計算,這樣的計算能力似乎仍然難以實現。
2、缺乏直接證據
目前,我們并沒有找到確鑿的科學證據證明我們生活在模擬世界中。所有的推測更多是哲學假設而非實驗驗證。即便量子物理中的某些現象看似暗示著計算機模擬的可能性,但科學界尚未找到確鑿的技術證據。
科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可證偽性,即能夠通過實驗或觀察來驗證其真偽。如果一個理論無法被證偽,那么它在科學上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虛擬世界論目前就陷入了這樣的困境,我們很難設計出一個實驗來直接證明或否定世界是虛擬的這一假設。
3、人類感知的復雜度與局限性
人類視網膜包含1.2億個感光細胞,能分辨千萬種顏色梯度,這種連續感知體驗與數字系統的階梯狀輸出截然不同。而從另一方面來說,人類感知能力的局限導致我們無法理解終極的本質。就像二維世界的生物無法理解三維世界一樣,我們可能僅僅是無法感知更深層次的物理結構,而非活在某種計算機程序中。
在斯坦福意識研究中心,被試者在磁共振儀中報告的主觀體驗,始終無法被腦電波圖譜完全解碼。如果意識只是程序代碼,理論上應該存在確定性的輸入輸出關系。但每個個體對"紅色"的情感聯想,對"愛"的獨特理解,都展現著算法難以復制的意識深度。
沒有結論的結論
雖然沒有絕對的證據證明我們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中,但從模擬假說、AI發展、量子物理等角度來看,這個觀點并非毫無根據。如果我們真的生活在模擬世界中,那么誰是程序的設計者?未來我們是否有能力“跳出”這個系統?這些問題仍然沒有答案。
也許某一天,科學技術會發展到足以驗證這一猜想的地步,屆時我們可能會發現,世界的真相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復雜和奇妙。
或許,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探索過程中所獲得的對世界和自身的深刻理解。無論世界是真實還是虛擬,我們都應該珍惜當下的生活,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機遇。因為,正是這些經歷,構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人生。
時空通訊原創文章,請尊重作者版權,感謝閱讀。
來源: 時空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