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中華醫學會
審核:莊錦濤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副主任醫師
一提到“小蝌蚪”,很多人會想到“精子”,因為二者在形態上非常相似。如果從更加微觀的層面來看,正常形態的精子可大致分為頭部和尾部,其中尾部又分為頸中段和主段。
精子的頭部應該是光滑的,大體呈橢圓形,有一個非常清晰的頂體覆蓋著大部分頭部(頂體占頭部的40%~70%,是負責與卵子結合的關鍵部位),頭部缺陷可表現為大頭、小頭、錐形頭、圓頭、無定形頭、雙頭、頂體過大或過小等,這部分異常會影響精子穿透卵子的能力。精子的頸部和中段應該是細長的、規則的,與頭部的長度相仿,頸中段的主軸與頭部成一條直線,若該部分出現缺陷,可表現為頸部彎曲、中段過粗或過細等,從而影響精子的運動能力。精子的主段比中段細,且粗細較均一,長度約為頭部的10倍,主段缺陷主要表現為短尾、多尾、尾部斷裂、尾部寬度不規則、尾部卷曲等,這部分異常也會影響精子的運動能力。一個精子可能有多種類型的異常,比如既有頭部缺陷又有尾部缺陷,此種精子的功能會受到更嚴重的損害,從而嚴重影響受精的成功率及胚胎的質量。當然,在現代輔助生殖技術的幫助下,某些類型缺陷的“小蝌蚪”是仍然有機會與卵子結合的,或者說,這樣的夫婦仍然有機會擁有自己的孩子。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